自信的人,認識自己的局限,並接受自已的局限;了解自己的所長,並發揮自己的所長。
康寧罕自小雙腿因燙傷而無法走路,但是,他卻成為美國曆史上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跑得最快的選手之一。他說,一個運動員的成功,85%要靠信心和積極的思想。也就是說,你要相信自己可以達成目標。他說:“你必須在生理、心理與精神去表現自己。而精神最能幫助你,從上帝那兒獲得推動你前進的力量。”他又說:“我不相信天下有不可能的事。”
有的人遇到一點兒困難就悲觀失望,受到一點兒挫折就灰心喪氣,而如果與別人相比,身體上有某種缺陷,則更是絕望不已,破罐子破摔,總認為自己比別人差了一大截,不可能有什麼成就了,隻能坐以待斃了。其實,無論是弱點也好,缺陷也好,都不是成功的障礙,隻是缺乏自信者的借口而已。
哲學家尼采認為,優秀傑出的人“不僅能忍人所不能忍,並且樂於進行這種挑戰”。一些社會學家曾對許多身體有缺陷的成功者進行分析,最後得出結論:這些成功者,正是因為某種缺陷激發了他們的潛能。威廉·詹姆士曾說:“我們最大的弱點,也許會給我們提供一種出乎意料的助力。”這也就是說,缺陷不僅不是障礙,還有可能成為激發事業成功的動力。彌爾頓如果不是失去視力,可能就寫不出那樣精彩的詩篇;貝多芬則可能就是因為耳聾才得以完成更動人的音樂作品;而海倫·凱勒的創作事業完全是受到了耳聾目盲的激發。如果柴可夫斯基的婚姻不是這麼悲慘,逼得他幾乎要自殺,他可能就難以創作出不朽的《第六交響曲(悲愴)》;托爾斯泰與陀斯妥耶夫斯基都是因為本身命運悲慘,才能寫出流傳千古的動人小說。
達爾文,這位改變人類科學觀點的科學家說:“如果我不是這麼無能,我就不可能完成所有這些我辛勤努力完成的工作。”很顯然,他承認自己受到過弱點的刺激。
達爾文在英國誕生的同一天,在美國肯塔基州的小木屋裏也誕生了一個嬰兒。他也是受到自己缺陷的激發而成大事者,他就是亞伯拉罕·林肯。如果他生長在一個富有的家庭,得到哈佛大學的法學學位,又有圓滿的婚姻,他可能永遠不能在葛底斯堡講出那麼深刻動人、不朽的詞句,更別提他連任就職時的演說——可算得上是一位統治者最高貴優美的情操,他說:“對人無惡意,常懷慈悲於世人……”
當然,不是說越是身體有缺陷越容易成功,越是家境貧寒越容易成才,舉上麵的例子,就是想說明一點,那就是即使你有什麼弱點,有什麼缺陷,也不能因此喪失自信心,因為這些都不是你成功的障礙。隻要你有誌氣,有決心,你完全可以克服自己的不足之處,甚至還可以把你最弱的地方轉化為最強的部分,就好比焊接金屬一樣,一片金屬破裂,經過熔合後,反比其他金屬來得堅固。這是因為高度的熱力,使金屬的分子結構更為嚴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