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把機遇牢牢地抓在手裏(1 / 1)

當機遇來臨時,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抓住它,因為抓住它也就抓住了成功之門的把手。

機遇降臨時,很多人容易妄自高興,以為成功就在手中。其實,機遇不是成功的必然因素,抓住機遇才可能成功。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許多人都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發達的機遇,因為這個東西可能會取代電子管,特別是在消費性電子產品方麵,如收音機和剛上市的電視機,晶體管具有巨大的潛力。一些美國的大型製造廠商也知道這是一個機遇,也開始著手研究晶體管,但他們沒有立刻抓住不放,而是計劃在1970年左右才以晶體管取代電子管。因為他們認為在此之前,完全使用晶體管的條件並不具備。

當時索尼公司默默無聞,而且並不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但當索尼總經理盛田昭夫從報紙上看到有關晶體管的消息後,超人的預見力和創新意識使他頓覺機遇來臨,即刻奔赴美國,經過考察和談判,以便宜得近乎荒謬的價格——25000美元,從貝爾試驗室買下了晶體管生產的專利。

兩年後,索尼公司推出世界上第一台便攜式晶體管收音機,其重量不到市場上一般電子管收音機的五分之一。不但性能優越,耗電省,而且價格還便宜了三分之二,所以,首批生產的200萬台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其銷售額正好是購買專利所花費的100倍。三年後,索尼公司的產品便占領了美國的市場。希臘商人奧那希思,人稱“世界船王”,擁有船隻400多艘,運力達700多萬噸。麵對這樣的巨商大賈,很多人都以為他也是像其他富翁一樣,靠勤勞和原始積累發家的。然而事實卻不盡然,他成功的訣竅與眾不同:在別人放棄的地方發現商機。30年代初發生的經濟危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社會,海上運輸瀕於癱瘓,船價暴跌,船東們紛紛低價拋售船隻。奧那希思卻目光獨到,他堅信經濟危機總會過去,複蘇的日子總會到來。那時,海上運輸的商機依然無限。於是,他花了12萬美元買了原價值達1200萬美元的6艘商船。此舉為他日後成為世界船王邁出了最關鍵的一步。

日本精工表的崛起也是他們牢牢把握機會的緣故。

瑞士是鍾表的王國,其鍾表生產的質量之高舉世公認,但是,他們做夢也不曾想到自己的霸主地位會被日本人搶了去。

1960年,在瑞士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盛大的新夏特爾天文台鍾表展覽會上,一種新的鍾表——石英表出現在消費者的麵前。這種新型表的研製者正是瑞士人。石英表的出現對鍾表業而言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但瑞士人沒有看到這一機會,或者說是沒有牢牢把握這一機會,倒是一直在覬覦瑞士鍾表王國寶座的日本人在展覽會上看到被冷落一旁無人問津的石英鍾時,他們的眼睛為之一亮:他們看到了希望之所在。擊敗瑞士人,希望在於石英表。日本精工集團隨後正式立項研製石英表。

很快,日本人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就。1960年,由瑞士公司提供的羅馬奧運會所用鍾表大都是機械表,但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由日本精工集團包攬的大會用表卻是清一色的可攜式石英鍾。這一成就敲響了瑞士這一百年鍾表王國的第一聲喪鍾。

接著,在瑞士新夏特爾天文台於1967年舉辦的展覽中,精工集團一舉包攬了石英式鍾表的前五位。當1969年世界上第一塊用做商品的石英電子手表——精工35Q由精工集團推出時,這第二記喪鍾徹底宣告了瑞士鍾表的失敗。

由於把握住了可貴的時機,石英手表掀起了一場手表革命,取代了具有100年曆史的機械表的霸主地位。最終,在鍾表王國裏,日本人擊敗了瑞士人。

日本之勝,勝在抓住了機會;瑞士之敗,敗在失去了機會。機會是成功的前奏。當機遇來臨時,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抓住它,因為抓住它也就抓住了成功之門的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