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愚者坐等機會,智者創造機會(1 / 2)

任何人唯一能依靠的“運氣”,是他自己創造的“機遇”。

常有人發如此的感慨:如果給我一個機會,我也能……他們把自己的命運係在一個等來的機會上,他們當然總也不會成功,以至於至今都隻知道抱怨自己的命運。

沒有人會主動給你送來機會,機會也不會主動來到你的身邊,隻有你自己去主動爭取。成大事者的習慣之一是:有機會,抓機會;沒有機會,創造機會。拿破侖·希爾說:“任何人唯一能依靠的‘運氣’,是他自己創造的‘機遇’——這需要堅忍不拔的精神,而固定不變的目標是其起步點。”

有人說,我隻是一個普通的打工仔,機遇無論如何不會降臨到自己的頭上。其實不然,俗話說,當運氣關閉這扇門窗時,必然有另一扇門窗開啟著。就是普通的打工仔如果能夠把握機會,有意識地創造機會,同樣可以獲利豐厚。江西籍打工妹羅冬香就是因為自己善於創造機會,從而被浙江東陽市著名企業——“朝龍”服飾公司聘為生產技術廠長,年薪60萬元。

羅冬香的裁剪生涯是從1986年那年的車禍開始的,那次在鄉辦造紙廠工作的羅冬香一條腿骨斷成了三截。但是,羅冬香沒有自暴自棄,她相信天無絕人之路。在住院期間,一位朋友無意中給她捎來幾本裁剪書,羅冬香開始學習裁剪。住院幾個月,她足足剪掉半人高的舊報紙。出院後,羅冬香又回原來的工廠上班,由於她的腿成了畸形,廠領導特地把她安排到磅房工作。活兒雖輕鬆,但工資收入卻很低,很難維持生活。

這年冬天,一位湖北的裁縫來到仙源鄉開辦縫紉培訓班。羅冬香聞訊後,就到朋友那兒湊了些錢,跟著一群小姐妹報了名。兩個月的學習結束時,羅冬香連夜趕做了一件中山裝,交給師傅檢驗。師傅看到衣服後,私下裏對別人說,這小姑娘將來要搶我的飯碗。

1992年,羅冬香應聘到溫州“華士”服飾公司,開始了人生的又一次飛躍。在“華士”幾個星期後,她就被調到設計部工作。同部門有七八名設計人員,都是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於是她除了向老師傅虛心求教,還利用業餘時間學習了大量的專業書籍,並參加了中國紡織大學的函授,硬是攻下了全部的課程。她所設計的歐式西服投放市場後,馬上成為一種時尚。由於在幾次重大的技術革新中,她提出的設計方案均被采納,年底她受到了公司的嘉獎。

1995年10月,羅冬香辭職回家養病。一個月後,羅冬香再次回到溫州。此時恰逢一家名叫“名紳”的服飾企業在籌辦,經朋友介紹,冬香加盟“名紳”。

籌建之初,羅冬香成了實際上的主管,從車間設備安裝到員工培訓以及各項製度的完善,她都要一一去落實。

羅冬香出色的工作贏得了老總的首肯,他放心地把企業交給她去管理。一年後,“名紳”西服就拿到了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一等品的殊榮,並被浙江省消費者協會授予“消費者質量信得過產品”。

慕名而來請羅冬香“出山”的浙江東陽市的青年企業家斯朝龍,是東陽市朝龍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2001年初,他聽到羅冬香和她當年在溫州叱吒風雲的傳奇經曆後,決定以年薪60萬元聘走羅冬香這位打工妹,擔任生產技術廠長。

由此可見,生活中並不缺乏機遇,而是缺少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的素質。如果有了很高的素質,即使生活中沒有機遇,也能創造出機遇。

偉大的自然哲學家法拉第是鐵匠的兒子,年輕時他寫信給漢佛裏·戴維申請在英國皇家學會謀職。戴維就此谘詢了一位朋友:“這裏有一封名叫法拉第的年輕人寫來的信,他一直在聽我的課,想讓我為他在皇家研究院找個工作,我該怎麼辦?”“怎麼辦?”“讓他去刷瓶子,他要是能有什麼出息,就會立即去幹;他要是不會有出息,就會拒絕。”後來的事實是,法拉第選擇了“幹”。刷瓶子算不上一個什麼好機會,但法拉第卻從中創造出了機會:他在工作之餘利用那些鉗鍋和玻璃瓶子作實驗,虛心請教皇家學會的泰鬥們,就是這樣使他終於成為伍爾維皇家學會教授。廷德爾談起這位年輕人時說:“他是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實驗哲學家。”法拉第成為那個時代的科學奇人。

莎士比亞說:“聰明人會抓住每一次機會,更聰明的人會不斷創造新機會。”怎麼創造機會呢?創造機會要有目的地、主動地去發掘或製造有利的環境,利用現有的資源,以最有效的方式,增加或創造利益。

弗裏德裏克出生於美國舊金山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少年時期便夢想成為一個成功的商人,由於沒有什麼太好的機遇,他的心中也時常顯得焦躁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