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有愚蠢到不可救藥的人才會在同一個地方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
古印度莫臥爾皇帝在一生中也經曆過許多次失敗,有一次他不得不在一個馬槽裏躲避敵軍的搜捕。作為一國之統帥不得不躲在馬槽裏,他越想越喪氣,簡直忍不住要衝出去拚掉自己的生命。但就在這時,他看到馬槽裏有一隻螞蟻在艱難地拖著一顆玉米粒試著爬過一道看上去它不可能過去的坎。已經是第六次了,螞蟻從坎上翻滾下來,但小小的螞蟻似乎沒有意識到困難的巨大,他又一次銜起玉米粒爬了上去,終於它成功地翻了過去。莫臥爾從中受到巨大的鼓舞,脫險後他再一次招集軍隊,不屈不撓地與敵人鬥爭,最後建立了中世紀最後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
對許多人來講,失敗一詞就意味著完結。但是,對那些有所成就的傑出人物來講,失敗是新的開始,是達到新高度的跳板,這些人根本不把失敗放在心上。有人專門調查研究過90名這類人物,其中有總經理、參議員、教練等,發現他們甚至不用“失敗”這個字眼,而是代之以失誤、受挫和“新起點”等詞。
有一天,愛迪生觀察一部礦石壓碎機時,發現它的運轉還不理想,便吩咐助手把運轉速度再提高一些。助手回答說:“再提高速度,礦石壓碎機會壞的。”愛迪生此時經濟狀況不佳,可是他堅持要提高速度。突然轟隆一聲,礦石壓碎機果然壞了。助手問愛迪生:“怎麼樣,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什麼?”愛迪生微笑著說:“學到我們可以把製造者所定的動力極限提高40%,隻要不超過最大極限就行。”麵對失敗,愛迪生的樂觀態度告訴我們,失敗並不意味著完結,而是一個新的起點,新的開始。
有些人在失敗時總認為那是命運的安排,實際上,世間並沒有神主宰人們浮浮沉沉的命運,人若自敗,必然失敗。
有一些現象人們平時司空見慣,卻很少去想想它蘊含的意義:教戰爭史的人,喜歡講述曆史上失敗的戰例;經濟學家總是迷醉於世界經濟危機的研究;生產線上出了廢品,工程技術人員總要千方百計搞清楚原因……從成功的角度來看待這些現象,說明一些人失敗了,而另一些人卻在失敗的基礎上成為偉大的成功者——這是一個規律。
在普通情形下,失敗一詞是消極性的,其實,失敗也有它的積極意義,隻要正確對待,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失敗可以成為成功之母。
首先,我們要鼓起戰勝失敗的勇氣。據說,愛迪生的第一項專利是電動投票記錄器。這項發明很快成了無用的“廢物”。愛迪生遭到第一次失敗後,心裏雖然不是滋味,可是並未因此灰心喪氣,而是鼓足勇氣繼續搞發明。有了正確對待失敗的態度,愛迪生勇敢地正視失敗,不斷去探索,最終使自己在失敗中成熟起來。所以愛迪生給後人奉獻的不隻是種種發明,還有他麵對失敗和挫折所表現出的勇氣。
其次,我們要樹立戰勝失敗的信心。愛因斯坦讀小學時,有一次上手工課,別的同學都交上了自己的手工作品,唯獨愛因斯坦沒有交。直到第二天,他才送去一個做得很粗糙的小板凳。教師看了很不滿意。小愛因斯坦卻左手舉起一個小板凳說“這是我第一次做的”,又舉起右手的另一個說:“這是我第二次做的,剛才交的是我第三次做的,雖然它不能使人滿意,但總比這兩個強一些。”人們都說,愛因斯坦的這三個小板凳引人深思。小愛因斯坦失敗了再幹,對做好手工充滿信心,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嗎?失敗並不遺憾。相反,一個人最大的遺憾也許是從來沒有經曆或很少經曆過失敗,因為他對要在哪一方麵有所成就可能會缺乏信心。
再次,我們要運用戰勝失敗的智慧。“吃一塹,長一智”是成功者們的經驗之談。愛迪生說過:“失敗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對我一樣有價值。隻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以後,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麼。”許多成功者麵臨失敗時能冷靜處理,啟動聰慧頭腦和運用思維睿智,最終化險為夷,反敗為勝。
美國思想家杜威說過:“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人,從失敗和成功中所得一樣多。”當然,關鍵是你要在這次失敗中吸取教訓,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隻有愚蠢到不可救藥的人才會在同一個地方被同一塊石頭絆倒兩次,這樣的人也不會從失敗中把握未來,實現命運的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