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創新是成功的突破口(1 / 1)

許多人汗沒有比別人少流,事沒有比別人少幹,但就是沒有成功,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找到成功的突破口——創新。

創造與創新是社會前進的火車頭,從古到今,無論國家繁榮、民族興旺,還是個人事業的成功,無不同創造與創新相聯係。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第一個製造石斧的人,第一個發明指南針的人,第一個使用火的人,第一個發明蒸汽機的人,第一個發現美洲新大陸的人……每個第一,都推動了曆史的進步,都把人類帶向了新紀元。

創新這個概念是美國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9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提出的。他給創新下的定義是“生產要素的重新組合”。其形式包括五種:引進一個新產品,開辟一個新市場,找到一種原料的新來源,發明一種新的生產工藝流程,采用一種新的企業組織形式。熊彼特認為,創新是社會經濟進步的動力。

簡單地說,創新就是創造革新,它與墨守成規和因循守舊相對立。想成大事者,首先就必須在思維上達到這樣一種程度:用新思維突破常規觀念,超越自己的過去,更要超越對手的思維能力。

這種思維,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創造性思維或者叫創新思維,它決定一個人能否成就一番事業或者成就的大小。那些不能突破自身局限的人,之所以在許多場合都毫無起色,就是因為固守於常規性思維,從而決定了自己不可能成大事。常規性思維一般是按照一定的固有思路進行的思維活動,這樣的思維缺乏靈活性。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則是創新突破,而不是過去的再現重複。對於追求成功的人來說,必須明白:人們為了取得對尚未認識的事物的認識,總要探索前人沒有運用過的思維方法,尋求沒有先例的辦法和措施去分析認識事物,從而獲得新的認識和方法,鍛煉和提高人的認識能力。在實踐過程中,隻有運用創造性思維,才能提出一個又一個新觀念,形成一種又一種新理論,做出一次又一次新發明和新創造。

法國美容品製造師伊夫·洛列是靠經營花卉發家的,他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感觸頗深地說道:“能有今天,我當然不會忘記一個司空見慣的秘訣,而這個秘訣我盡管經常與它擦肩而過,但過去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也沒有把它當做一回事來對待。而現在我卻要說,創新的確是一種美麗的奇跡,它給我成大事的支點。”

伊夫·洛列1960年開始生產美容品,到1985年,他已擁有960家分公司,所屬企業在全世界星羅棋布。

伊夫·洛列生意興旺,財源茂盛,成為了美容品和護膚品領域的翹楚。他的企業是唯一使法國最大的化妝品公司“勞雷阿爾”惶惶不可終日的競爭對手。這一切成就,都有賴於伊夫·洛列的創新精神。

現在,創新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以至成為當前最時髦的詞彙。但目前對創新的理解並不全麵。許多人提到創新時,往往習慣於把創新說成“科技創新”,似乎創新是與科學或技術聯係在一起的。有人甚至還要在科技創新前冠以兩個形容詞:“高”、“新”,似乎不高不新的東西都說不上是創新,其實這是一種誤解。蒸汽機的發明、鋼鐵與化工業的興起、電力的運用以及現代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突破當然是創新,而且是極大地改變人類生活麵貌的重大創新。這些創新對社會經濟發展有極大推動作用,而且也為其他創新奠定了基礎。

但是,創新決不僅僅局限於這些重大的科技突破。這些裏程碑式的科技突破在人類曆史上畢竟不多,而且,它們也是無數中等或小型技術創新積累的結果。在熊彼特的定義中,每一種形式都既包括重大科技突破,又包括中等甚至小的技術進步。日本人在世界上並沒有做出什麼重大科技突破,但他們以原有技術為基礎發明的卡式收錄機、隨身聽、家用攝像機和傻瓜相機卻風靡全球,為他們帶來滾滾財源。汽車和彩電並不是日本人發明的,但他們卻以高質量、低價格的汽車和彩電占領了世界市場。這些都是創新,甚至僅僅是原有產品的改進也是創新,因為這會開拓新的市場。

實際上,創新也不一定就是要發明新東西,一個絕妙的想法、一個新穎的主意,都是創新。麥當勞並沒有發明任何新的東西,它生產的“產品”也許以前一個小餐館都可以製作。但是麥當勞連鎖店的創始人雷·克羅克運用文化概念和管理技術,使“產品”標準化,設計出生產流程和加工工具,製定各階段的工作標準,從而大大提高了資源的使用效率,並以“質量、清潔、服務和價值”這樣一絲不苟的企業文化準則和經營觀念不斷開拓新市場,接納新顧客,這也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創新。

“創新者生,墨守成規者死”,這是一條被無數事實證明了的真理。很多人不懂得這個規律,稍有成就就裹足不前,坐吃老本,不再創新,不再開拓,結果不到幾年,就落伍了,被時代所淘汰了。創新對於追求成功者的意義,如同新鮮的空氣對於生命的意義。我們隻有不斷地在思維上創新,在行為上創新,在事業上創新,才能順利地敲開成功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