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社交職場中學會選擇和放棄(1)(2 / 3)

要與偉大的朋友締結友情,跟第一次就想賺百萬美元一樣,是相當困難的事。這原因並非在於偉人們的超群拔萃,而是你自己容易忐忑不安。

年輕人之所以容易失敗,是因為不善於和前輩交際。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法蘭西的陸軍元帥福煦曾說過:“青年人至少要認識一位善通世故的老年人,請他做顧問。”

薩加烈也說了同樣的話:“如果要求我說一些對青年有益的話,那麼,我就要求你時常與比你優秀的人一起行動。就學問而言或就人生而言,這是最有益的。學習正當地尊敬他人,這是人生最大的樂趣。”

不少人總是樂於與比自己差的人交際。這的確很值得自慰。因為藉此,在與友人交際時,能產生優越感。可是從不如自己的人當中,顯然是學不到什麼的。而結交比自己優秀的朋友,能促使我們更加成熟。

我們可以從劣於我們的朋友中得到慰藉,但也必須獲得優秀的朋友給我們以刺激,以助長勇氣。

大部分的朋友都是偶然得來的。我們或者和他們住得很近,因而相識;或者是以未曾預料的方式和他們相識了,結交朋友雖出於偶然,但朋友對於個人進步的影響卻很大。交朋友宜經過鄭重地考慮之後再決定。

總之,事業成功的人,有賴於比自己優秀的朋友,不斷地使自己力爭上遊。

其實,你應當牢記與有益的人結交,並非太難的事情。首先將你所在城市的著名人士列出一張表,再將會對你的事業有所幫助的人,也列出一張表。之後就是每星期要去結交一位這樣的人。偉大的人物才有偉大的友人。

如何放棄受害意識

我們在現實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當一個人拎著沉重的東西登上公交車後東張西望地期待有人為他讓座時,往往沒有人會去理睬他;而當一個人滿頭大汗抱著重物久久站立著時,卻會有人向他招呼道:“請到這兒來坐。”

也許讀者會很奇怪,同樣是背負著重物的人,為什麼他們會遭到不同的待遇呢?道理其實很簡單。前者心存受害者意識,希望有人來同情他所處的境況,這反而引起了他人的反感;而後者則持有積極向上的態度,博得了他人的敬仰,於是給予了他及時的幫助。

從這一小小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簡單至極的做人哲學:我們應當放棄受害者意識。

有人說女性是弱者,很大程度上是指女性是生活、感情上的受害者。

比如一個妻子發現丈夫有外遇之後,便開始哭哭啼啼,一副可憐的委曲樣兒。說句實話,當丈夫看到妻子這副受害者的架式,反而更加心存厭棄,因為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喜歡懦弱的人。還有一種妻子幹脆大吵大鬧,還尋死尋活地說:“我是一個受害者!”這時她的丈夫多半不會及時回頭,他的心裏也是很不情願的。

如果處於當時境況的她,心裏放棄受害者意識,以一種自尊自強的形象出現在丈夫麵前,她的丈夫又會怎麼做呢?他一定不會像剛才那樣心存厭惡,反而滋生憐惜了呢!隻怪懂得這種心理的妻子實在不多啊!

時下大都市裏開通了不少情感專線,以便感情上的迷惘者尋找到生活的支點。

其中不乏感情上的受害者,但他(她)往往不是向主持人詢問以後生活的方向,而是滔滔不絕地訴說著自己受害經曆,更有甚者一直哭哭啼啼地說上一個多小時。主持人一定也聽得很累。這不是針對他(她)的發泄內容,而是這種方式極不可取。以一種極端受害者的形象來表現自己的痛苦。隻會使變得醜陋,潛在地暴露出無能與自卑。而且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什麼,改變什麼。

再看兩個不同心態的下崗人,我們也可有所啟示。A君下崗後,覺得自己還不到退休的年齡,於是到處求職,終於覓得一份裏弄工作的差事。平時,他出出黑板報,打掃打掃辦公室,工資雖不高,卻也做得有滋有味,得到了居民與裏弄幹部的認可與好評;B君呢,自從下崗後,心裏就很不平衡,天天悶悶不樂,逢人就念自己的苦經,發泄對社會的牢騷,久而久之,朋友們便不再上門,妻子也對他這副生活模樣感到反感。

如果你有這兩個朋友,你一定不會與B君深交的,因為他不是一個成熟的人。

現在的孩子嬌生慣養,更是養成了與身俱來的受害者心理。在中國,一個3歲的孩子跌倒後,很委屈地大哭一陣,引起父母或旁人的注意,本能地希望有人扶他起來。這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受害者心理。國外的有些父母一般不會去扶孩子,孩子哭夠了,知道隻有靠自己了,自然就會爬起來。讓孩子有了這種童年時期的鍛煉,他們長大後就不容易具有受害者意識,更為堅強獨立。

看了上述不少例子,你是否很有些感觸呢?每個人都應該走好自己生命的每一步。你隻要活著,就應該放棄受害者意識,敞開自己的胸膛,積極地對待每一天和每一個人。

不要輕言不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