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長江岸邊的湖北黃梅縣,江對麵就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廬山。在黃梅,湯氏家族可謂名副其實的“詩書之家”。當年最早從江西永豐遷到黃梅的湯氏正誼公,一生都在黃梅鄉下勤勤懇懇做教書匠。讓他最引以為自豪的是教出了3個進士,而其中的一個就是湯氏正誼公的孫子湯霖。正誼公因為學問深厚,又善於循循善誘教書育人,所以自號引軒,亦稱引軒公。
引軒公當年雖然是一個非常優秀的教書育人的讀書人,又有很深厚的學問,但卻一生沒有得到功名,僅被“賜副舉人”。
湯氏正誼公之子湯立賢,字謙吉,號莘夫,雖隻做到相當於知縣師爺職位的差事,卻也是非常注重學術之人,並曾力助當年湖北省總督胡林翼治理水患。當年湯立賢力助參與的大堤工程告成後,致使當地三十年沒有發生水患。
湯立賢雖一生不曾為官,但除身體力行協助湖北總督“運糧饋餉、修攔湖堤”之外,最喜好的即是讀書,尤其喜讀《左傳》,不僅熟讀,而且到了晚年70多歲時,仍可以一字不落背誦如流。
從以上這些取自《湯氏宗譜》等記載的資料中可以看出,長江岸邊湖北黃梅的湯氏家族自正誼公起,即為有學問之人,並多以讀書、教書、授徒為業,所以湯氏家族可以稱為“詩書之家”。
湯立賢之子湯霖,字崇道,號雨三,道光庚戌年(1850)出生於家鄉湖北黃梅,光緒十六年(1890)中進士,做過幾任知縣,後多次任甘肅鄉試同考官,並於1906年與陳增佑等合辦甘肅省優級師範學堂。湯霖先生不僅力主實施創辦新式學堂,而且先後將自己的兩個兒子,即湯用彬、湯用彤分別送進新式學堂學習,這亦可稱為湯霖先生接受新式教育的明智之舉。
湯霖歿於民國三年(1914),享年64歲。他為湯氏家族留下了“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的家訓。意為告誡他的後人,做事情不要逃避困難,也不要逃避責任。他還曾為湯家留下了一張拓片,那是代表他最輝煌的進士碑拓片。在考中進士那年,他的名字被刻入進士碑。現在那塊進士碑依然立在孔廟裏,隻是由於年久風化的原因,上麵的字跡已經有些模糊不清了。
湯霖的長子湯用彬年長次子湯用彤10歲,早年考上清朝舉人,20歲時趕上清朝末年改革教育製度,湯用彬因此再沒有得到考取進士的機會,遂考進同文館主學俄文。民國以後湯用彬做過國會議員,後一直居住在北京,其間任北京市市政府主任秘書一職時間最長。湯用彬曾入國立分科大學學習,主修國史,畢業時被授予文學士,其詩文和書法造詣頗深,故有詩人和書法家之稱。湯用彬因長期居住北京,十分熟悉北京地區的人文地理,又因擅長文史,因此還曾主編了一部“帝都景物略”。該書主要對北京地區的地理、各景區作了詳盡介紹。由此可見,湯用彬雖官至當年北京市政府主任秘書,但仍不失為一文學造詣較為深厚之文人。
湯霖的次子湯用彤,字錫予。1893年出生在甘肅省渭源縣,1908年入北京順天府學校,1911年辛亥革命後考入清華學堂,1918年赴美留學,先在明尼蘇達州漢姆大學,1919年轉入哈佛研究院,1922年回國後,一直在大學教書辦學。1931年應胡適之聘到北京大學做教授,後任北京大學副校長。是我國一代著名佛學家、國學大師。1964年在北京逝世。
湯用彤之子湯一介,1927年生於天津,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係,後一直任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現為中國著名哲學家、國學大師。據此可知,長江岸邊黃梅縣湯氏家族的湯霖、湯用彤、湯一介三代均以教書辦學為業,他們以“事不避難,義不逃責”為家訓而無愧於書香世家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