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人近在咫尺,卻仍然不能團聚,沒能接回妻兒的湯教授隻得乘船返回。又是一路顛簸輾轉,終於從天津回到昆明。身心疲憊的教授卻仍時時牽掛千裏之外的夫人和孩子。一番思索,他還是決定給家中寫信,讓夫人帶著孩子來昆明,以得一家團聚。
雖然知道北平到雲南的千裏之行定會勞頓與艱辛不易,但接到教授的家書後,能幹的湯夫人卻絲毫沒有猶豫就做出決定,離開北平,帶著孩子們去雲南與丈夫團聚。
行程定下後,湯夫人開始做離開北平的準備。一向能幹、頭腦清醒的湯夫人知道除了吃穿用的生活必需品外,就是要帶上足夠的黃金,因為這是她和孩子們遠赴雲南途中最重要的經濟保證。
行將出發之際,北京大學著名的哲學美學教授鄧以哲先生突然來到了湯家。鄧以哲先生不僅是湯用彤教授的好友,更因為與宗白華齊名而以“南宗北鄧”之稱聞名中外。這一次是鄧以哲教授請求湯夫人帶上他的一雙兒女鄧稼先和鄧仲先同去昆明,因為在那裏有鄧家的親戚可以照顧兩個孩子。
鄧稼先是後來中國的“兩彈”元勳,那一年鄧稼先15歲,正在上中學。日本人占領北平城後,要求所有中國人舉著旗子上街慶祝,一腔熱血的少年鄧稼先憤怒地把旗子撕碎並踩在了腳下。他的校長得知後非常害怕,他擔心這個愛國少年受到日本人的迫害,於是趕快找到鄧以哲教授。校長與鄧教授是好朋友,他勸鄧教授,為了孩子的安全,要盡快把孩子轉走。於是鄧以哲教授找到了湯夫人,為了更放心,他把兒子鄧稼先連同女兒鄧仲先一同托付給了湯夫人。
鄧家姐弟給湯一介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湯一介記得弟弟鄧稼先聰明可愛,學習刻苦,到了昆明後,鄧稼先進入西南聯大學習,後來他們在聊天時鄧稼先說起為了學好英文,他經常在西南聯大院子裏的路燈下苦讀的情形,在少年湯一介的腦海中印下了深刻記憶。姐姐鄧仲先則待人很和氣,此後幾十年的時間,鄧仲先以及鄧以哲先生和夫人,一直和湯家保持著深厚的友誼。
湯夫人雖已是重任在肩,卻仍爽快答應帶上鄧家姐弟一同前往雲南。一切準備停當後,湯夫人帶上她的二兒子湯一介,小兒子湯一玄,女兒湯一平,鄧家姐弟鄧仲先和鄧稼先,再加上她和幾個孩子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她備足了的黃金,踏上了北平到雲南的路程。
他們在第一站到達了天津後,以後的路程就不那麼簡單了。湯夫人先帶著5個孩子從塘沽碼頭登上了天津駛往上海的輪船。到上海後的下一站就是中國香港,因此在到達上海後,湯夫人辦理的最重要的事就是為她的一行6人辦好去香港的各種手續。於是湯夫人把幾個孩子安頓在上海跑馬地附近的東方飯店後,獨自一人出去辦理各種手續。
雖說湯夫人出身大家,見過世麵,但這次一個人帶著5個孩子一起出門遠行,說起來實在是辛勞之事。而此行他們不僅要遠渡大洋,還要穿過中國香港、越南,行程達數千公裏,不要說途中的操勞辛苦,光是要親自出麵辦理各種手續證件等事,對於一向深居簡出、相夫教子的湯夫人來說,就已經是不易之事了。
但湯夫人沒有絲毫退縮,也實不愧為“勤於持家、賢惠能幹”之女性,她既順利辦好了各種手續證件,又把孩子們的吃住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僅如此,她還“不失時機”地在等待簽證的幾天裏地為孩子們安排了一次愉快而難忘的“觀光”。
從中國香港出發的下一站就是越南的海防,因此除了辦理各種手續證件,湯夫人和孩子們還要等待駛往越南海防的輪船,在這漫長的候船時間裏,湯夫人第一步是拿出她早就準備好的黃金去銀行換成港幣,以支付這一行6人在香港吃住的不菲開支。第二步就是盡量安排好孩子們在中國香港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