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湯一介在美國羅氏基金會的邀請和讚助下,來到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作訪問學者。開始走出國門的湯一介,從此在哲學研究的道路上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而蒙特利爾的第17屆哲學大會,無論是對湯一介還是對中國哲學,都有著非常的意義。因為這屆會議第一次專門為中國特別設立了一個中國哲學的圓桌會議。而在以往,中國哲學都是包含在東方哲學的討論組裏進行討論的。因此這次會議無疑標誌著正在處於改革開放的中國哲學已經走進一個新的曆史篇章。而做為蒙特利爾世界哲學大會中國代表的唯一發言人,湯一介則成為不可替代的揭開中國哲學走入曆史新一頁的開拓人。
湯一介與荷蘭著名學者、荷蘭皇家科學院院士施舟人先生共同主講“關於中國文化多元性的對話”。
從此,中國哲學向世界打開了窗口,越來越多的海外新儒學學者和中國文化的學者走進中國,湯一介也因多次參加重大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和被世界多所著名大學聘請擔當客座教授而聲名遠播。
1984年夏,湯一介參加了在美國夏威夷召開的國際比較哲學討論會,以“佛教傳入中國的問題”為主題作了發言,得到了很多與會學者的積極讚同。
1985年,湯一介在紐約參加“第四屆國際中國哲學討論會”。在香港參加中文大學的“鬥爭與和諧”的國際討論會,1986年在德國漢堡參加“第十九屆亞洲與北非國際討論會”,1987年在美國聖迭戈參加“第五屆國際中國哲學討論會”等等。
在這些探討中國哲學特點和中國哲學發展等諸方麵的國際學術交流會上,湯一介分別以“中國的和諧觀念”、“中國當前學術發展的一些情況”為題目進行發言或者以海峽兩岸學者對話的會議及與台灣學者的辯論等形式,向世界介紹了中國哲學的特點以及中國當前哲學的發展情況。
這期間,應加拿大社會科學院的邀請,湯一介來到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講學和訪問,並被聘為美國紐約州立大學分校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在緊張的3個月任期的工作中,湯一介抓緊交流訪問的時間空隙,又撰寫完《魏晉時期的道教》的最後幾章。
同一年,在香港商務印書館建館90周年的慶祝大會上“中國哲學發展前景”的演講中,湯一介第一次提出的“我們發展的是吸收中國文化的馬克思主義”與“吸收馬克思主義和其他優秀文化的中國文化”之兩種提法受到與會者的熱烈討論,最後很多香港學者都認為,後一種提法更適合中國。
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湯一介的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內容更加豐富,這其中有:在香港中文大學講“基督教和佛教是可以對話的”;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講我國南宋時期出土的佛經《磧沙藏》;在比利時魯汶大學講中國出土文獻;去韓國首爾大學講“緯書神話”和《魏晉玄學與道教》;去日本參加由東亞學研究會主辦的討論會,向與會人員介紹中國著名學者梁漱溟的思想;在德國講“莊子的自我和無我”;去荷蘭萊頓大學擔任胡適講座的主講教授;去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擔任錢穆學術講座教授;去台灣參加國際中國哲學討論會講“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發表論文“周易解釋學”,他還去西班牙,去布拉格……湯一介國際學術交流之旅的步伐,幾乎走遍了世界各地。
湯一介出席“道家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自1983年擔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後,湯一介又接連在美國俄勒岡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等校受聘擔任客座教授。後在紐約州立大學宗教研究院任研究員;1992年至1994年擔任國際中國哲學會主席和第19屆亞洲與北非研究會顧問委員會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