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與書為伴(1 / 2)

湯一介和樂黛雲喜愛讀書,也愛藏書,湯家的40000冊藏書是湯一介和樂黛雲的最愛,也是湯一介和樂黛雲的驕傲。40000冊藏書凝聚了他們幾十年為藏書付出的心血,也見證了他們曾經走過的坎坷之路,而更多的,則是湯家三代人與書為伴的故事……

湯家的藏書中有一批寶貴的線裝書,那是當年湯用彤教授省吃儉用,付出了無數心血的收藏。在顛沛流離的戰爭年代,湯用彤教授的佛經之類書籍在運往西南聯大的途中丟失了一大部。後來迫於經濟困難,湯一介和樂黛雲又將其中一部分藏書分別售予南京大學和武漢大學。這兩次藏書的流失,不僅讓湯家父子痛惜不已,更使得保留下的湯家家傳的線裝書彌足珍貴。

此外,樂黛雲的父親樂森瑋先生留給他們的書雖然不太多,但其中有一卷敦煌寫經和一本明版的《牡丹亭》卻是很難得。尤其是那本《牡丹亭》,不僅年代久遠,而且是當年樂森瑋先生送給湯一介和樂黛雲的結婚禮物。更幸運的是,這本寶貴的明版《牡丹亭》雖曆經劫難,卻完好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新中國成立前夕,人民解放軍兵臨北平城下,隆隆的大炮聲中,愛讀書的湯一介抓住了書價便宜的時機,一氣買下了一大批既便宜又很珍貴的書籍。這一大批書不僅深得湯一介喜愛,更為湯家的藏書數量增添了許多。

在文化大革命中,湯家這些寶貴的藏書除了湯用彤先生一輩子珍藏的許多成套佛經每函被紅衛兵小將抽一本拿走外,大部分都沒有遭受損失。湯家的藏書能夠奇跡般地保存大部,全得於湯一介在紅衛兵小將“光臨”後,找到了哲學係的紅衛兵,請他們出麵把那些書給查封起來。全虧了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紅衛兵的“惻隱之心”,才使湯家的藏書保存了下來。

動蕩的歲月中,湯一介和樂黛雲被迫搬出燕南園住到了中關園周祖謨教授騰出的小平房裏,湯家的藏書立刻占滿了家中的空間。而湯一介的一雙兒女正是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和湯家的藏書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後來,在美國定居的湯雙博士曾這樣回憶他和姐姐湯丹當年與湯家藏書的故事:“與大多數年輕人在文革中無書可看的境況不同,由於我家近萬冊的書沒有遭到太大的損失,給我們讀書提供了一個得天獨厚的好條件。在餐室兼客廳裏,三麵環牆都是幾乎頂到天花板的大書架,每個書架都放了兩三層書,另外過道裏還有一排較小的書架。上中學的那段時間我讀了不少雜書,我的朋友們也都時常到我家來借書看,所以從那些書中受益的遠不止我一人。最讓人懷念的也最有意思的,是幾個朋友在一起翻書。‘翻’有兩層意思,其一,由於每個書架外層最顯眼處擺的大都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寧全集》、《魯迅全集》等‘革命’書籍,所以需要到‘深層’去翻找我們感興趣的書。其二,拿到一本書,大至一翻,如果看到什麼好玩的章節就大聲念給大家聽,很多時候都讓人捧腹不已。”

“正是這間儲藏室在文革中一度成為姐姐的棲身之地。爸爸成了黑幫之後,我們被勒令騰房子,姐姐便和被查封的書一起搬進了這個房間。房間裏頂天立地地堆滿了各種‘毒草’,在兩個書架之間架上一塊床板,姐姐便睡在這‘毒草’叢中,博覽群書。姐姐那時不過十二、三歲,有些書根本看不懂,但就此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姐姐還認識了一些北大學生(都是紅衛兵),他們也喜歡到這兒坐坐,借幾本‘毒草’回去‘批判’。他們玩笑地稱這塊樂土是‘資產階級窩兒’。那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日子,雖然爸爸媽媽都進了勞改隊,外界壓力很大,但生活是充實的,還有幾分快樂。……”

20世紀80年代以後,湯一介和樂黛雲的藏書開始增多。因為這時他們已經恢複了正常的工作並被評上教授。隨著多次的出國講學,他們又在美國和中國香港買了很多英文版書和台灣出版的書。雖然這些書讓他們把講學得到的酬勞幾乎全部花光,但是由於工作需要和對書的喜愛,他們仍然樂此不疲。而且隻要是和他們兩人各自專業有關的文學、曆史、哲學方麵的新書、好書,他們就都想統統買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