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盧霞馬上動手幫母親洗頭。洗好頭之後,盧依依就不再要女兒幫忙。她用卷發器在卷頭發,現雖已流行將頭發做成拉直發。但盧依依的頭發因有些天然卷,所以還是喜歡用卷發器卷發。此刻,盧霞覺得媽媽洗過頭特安詳自在,她很少見母親如此的安詳。她似乎在欣賞媽媽用卷發器一邊卷發一邊吟誦:“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濕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結伴好還鄉。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
這是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是媽媽最喜愛的詩。這詩中所描寫的情況,很符合母親當前的心情。另外媽媽還吟誦《回桂林》中即景的一段:
桂林的山呀,桂林的水,
不枉我日夜夢幾回。
月牙普陀七星岩,
隱山六洞半個城。
漓江扁舟碧羅帶,
九馬畫山又一程。
疊彩伏波穿象鼻,
月浮榕湖春水暖,
雁山四寶梅紅豆,
重彩潑墨畫一幀。
盧霞看母親的吟誦很得勁,仿佛眼前就是即景寫作的桂林美景。這時盧霞也拿出大提琴來助興。盧霞打開大提琴琴匣,還給大提琴上了一根新弦。同樣還是拉那支薩克斯管獨奏曲《回家》。這使盧依依在吟誦她寫作的桂林即景時特別得勁,仿佛詩裏的即景就是湧現在眼前的桂林美景。盧霞覺得仿佛媽媽已回到桂林。她看母親如此得意忘形,盧霞也甚安慰。為了記錄這美好的時刻,盧霞還用手機拍了照。可盧霞怎麼也料不到,這美好的時光卻在一則來電中停頓了。那時盧霞正在用手機鏡頭對準母親,母親的手機卻響了,一切都被這則來電攪亂了,好像一切都在這一刻定格,一切都在這刻停頓了。
盧霞看到媽媽停住了卷發的手。然後,她將卷發器一個一個從頭上拽了下來。盧霞很快也感覺到這是噩耗傳來,肯定是老勝。因為老勝自離開廣西,除了將郵去的安宮牛黃丸退回,至今沒有消息。可盧霞不敢問,她甚至在極力掩蓋,就在母親手機響的一刻,那時她正在拉的大提琴的琴弦突然斷了。隻是默默地看著母親將頭上的卷發器一個不留地取下來。她害怕母親會支持不下而倒下,她於是過去扶著母親,讓母親慢慢靠著自己的肩膀坐了下來。
這是有預兆的,可盧霞一直沒有告訴母親。就是那天,她倆從從翔雲酒家出來後,母親在副駕駛座睡了很久。因為盧霞打算在母親醒來時,也暫不去說母親的表現,而是想在適當的時候再告訴母親,她是一直隱瞞下來了。那是她與母親從與老賢秘書長與玉市代表飲早茶的地亡回來。另外,在招待所的雙子樓前,盧霞為何要背母親爬樓的原因,盧霞也沒有對母親說。不過,當女兒扶著母親慢慢地靠在自己的肩膀坐下來後,盧霞也沒機會說出來。另外,讓盧霞有不祥之感的是,她剛給大提琴換了一根弦。她的大提琴同樣還拉得很歡,隻是她先在拉那支薩克斯管獨奏曲《回家》。後來才換成了約翰?施特勞斯的園舞曲,可是盧霞新換的琴弦又斷了。事情就有那麼的巧!
這時,盧霞已看到母親有了一種按捺不住的感覺。盧依依就在這一刻,對女兒輕輕一字一頓說,丫頭……老勝已駕鶴西去……媽媽不能再回桂林……你馬上作準備買飛機票上北京……我要進京親自送老勝一程……
盧霞安慰說,媽,律師所能要到進京機票,女兒陪你一同進京……
丫頭,你告訴大劉、老賢秘書長、華文書和寧聰明,在翔雲飲茶的事改期。但不要把噩耗傳出去。盧依依不知為何,突然想起了蒙二和美姝。她說,也要通知蒙二。然後,她問女兒,蒙二和美姝不是說要來桂中嗎?後來,怎麼一點消息也沒有?但盧霞知道蒙二和美姝的事是個意外,也是她有意瞞著母親。她就以大劉有短訊,她已叫大劉一同陪母親一起進京。由此,盧霞就以陪媽媽進京做搪塞,隻說蒙二和美姝在為實錄寫附錄,並說具體情況等大劉拿到機票到來再說。這時,盧霞真有暴風驟雨風正來襲的感覺……
盧依依似乎沒有很好理解女兒的話,這時她已是有氣無力。這一刻,她除了老勝的事,其他的事她已無暇顧及。她隻跟盧霞說了一句,若大劉回來,就叫他先落實機票的事!她想了一下又說,霞霞,我們收拾上北京的行李時,一定要把那兩把蒲扇帶上。可盧霞也想到,要把那一把《莫生氣》的楊州紙扇也帶上,這肯定有用。至於有什麼用,她也說不清,可能誰也不要說清!
盧霞見母親說完後,就掉轉過了臉。其實,盧霞知道母親為何要轉過臉,母親是不讓她看到她的眼淚。她知道母親是在強忍著才沒有哭出聲來。
此刻,盧霞也是強忍著淚。她甚至覺得周圍的情境已是如此不同。此時剛過響午,在這個時間招待所對麵的山、河、茶場,應該是色彩分明的。可她在這一刻,看過去卻是一片模糊,或是因為浮雲投下了一個大大的黑影,致使美麗的藜河、嶠安山、江心島和獨舟山,好像隻是幾個小小黑點……
當然這不是景色和眼睛的問題。大概是情緒影響太大,眼睛就是張得再大,看過去也是一片模糊。這是人在悲痛過度時,人體對器官的調節作用。盧霞強忍著淚再也忍不住了,那大顆大顆的淚珠樸啦樸啦從臉頰掛了下來。
老勝是死了!人死了可以說一切都已終結。但在老勝書中的標題卻是沒有結局,大概也是因為老勝的那間房還有共有人。這50年前的事沒有處理好,在50年後仍未處理好便成了悲劇。這時,盧霞還是在默默地想,老先生是死了,如果不去妥善處理上述事情,更大更淒慘的悲劇還會在後頭……
盧霞記住了這日子。這是2012年3月22日10時整,是老先生的忌日。
二
在赴京的機票辦好後,除了準備好赴京的行裝。盧霞覺得還必須為自己至親的老師,為恩公準備一篇祭文。她想起在老先生原稿中就有很精彩的內容。後來,大劉也曾將其中的內容一項一項地列了出來,並且說明若寫不下來,就暫列入附錄。所謂附錄,就是指尚未能進入正文的精彩段落。但附錄對理解事件和人物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在老先生原稿中僅限於素材。盧霞也翻到了這些素材,這對寫祭文是頗符合的,因為寫祭文為的是告慰亡靈。
但盧霞在翻閱老先生原稿中,還發現了符合上述思想原則要求,並可選為結局素材的四種可能。當然,這四則素材選入附錄,可能還有另一層意思,就是覺得作品故事的終結,還沒有給讀者一個完整的印象,或者說是還沒有比較可信的圓滿結局。因此,筆者在編選上述四則附錄時,可能就有要將其中的某一則,作為全書故事的終結。然而,所謂的終結往往也預示著擴展。所以,盧霞又覺得其中任何一則素材都難以擔當此重任。因此,她有要將四則附錄串起來作為大結局,似乎也未尚不可,亦或更能體現生活在激流中勃發向前。如下就是按附錄要求選取的可提供作為結局素材的內容和標題:
一,《□□舊居對聯》即書中老先生用漢簡書法寫的一副長聯。
二,蘇勝勝外孫女的回憶作文,題為《記一位美麗的阿姨》。
三,黑髯翁在砸車後在派出所做的《筆錄》,是寧聰明悔改的依據。
四,有關蒙二在江村水災中為救一位老人被卷入漩渦遇難的紀實。
然而
,盧霞的所想的是,這顯然與寫祭文有些風馬牛不相及。因為噩耗傳來,真是天有不測的風雲,人有旦夕禍福之感,猶如一場驟雨襲來,以前所有計劃全都打亂了。在此之前,本來所有人似是已跳出了對老先生那間房的糾纏,轉過來對於江村的生態,江村的人文環境的關注。盡管那間房的事還不能忘卻,但老賢秘書長出麵調停,華文書予以協助,以及寧聰明的供述,甚至是那位送來快板材料的大江書記的到來,說明大家都能從狹隘的觀點中走出來,對更大的利益和更大的問題的重視。本來,這是極好的機會卻被一場意外全都攪亂了。不,盧霞覺得要將這一切都寫進祭文裏。她覺得上述這些在寫祭文中都不能詳盡發揮,這樣自己的內心也不會得到安寧。由此,盧霞覺得按她的思路,要寫好這篇祭文已有了把握。她於是深深吸了口氣。
可是,盧霞還有另外的考慮,就是母親在噩耗傳來的前前後後。這在她的一輩子都難以忘懷。因為在她動手為母親洗頭和直到洗好頭後,母親便不再要她幫忙。也正因為這樣,她才有機會以一種靜謐的內心去體會母親用卷發器在卷頭發的安詳,應該說她很少看到母親如此安詳。因此,她很欣賞母親邊卷發邊吟古詩的樣子。還有,母親還在吟誦《回桂林》中的即景一段,仿佛母親眼前就是即景所寫的桂林美景。由此,她也看到了母親的得意忘形,盧霞也甚為安慰。可一刻卻在一則來電中停頓了。由此,盧霞已經感覺到母親在將卷發器一個一個從頭上拽下來時,這一個動作讓她終生難忘……
盧霞覺得她一定要將此情此景寫進祭文裏,這是一篇無聲的祭文……
可是,她應該怎樣更有境界地去表達這無聲的祭文?並且母親是一位詩人,這無聲的祭文有詩的境界嗎?還是母親將頭上的卷發器一個不留地取下來,這個定格更有詩的境界?她為此而搜索枯腸,她真的傷透了腦筋……
可盧霞在傷腦筋時,有不少不明身份的人給盧霞發來短訊。其中,除了一則是黑髯翁就車一事,在派出所做的《筆錄》以外,其他就是與老先生辭世有關吊唁所附錄的部分老先生的主張和成果,並且都是有過注錄的成果。
這使盧霞不能不看,因為這與平時的手機垃圾短訊不同,她必須看……
三
盧霞看到的第一則短訊,作者是滿有寫作根基的。他也像大劉那樣稱自己為筆者。他所見的是在南寧設立的蘇勝勝的靈堂。不過盧霞很懷疑,陳阿姨不是同老先生進京治療嗎?靈堂應該設在北京。在南寧設靈堂,是不是隻供南寧的親朋好友吊唁?當然,從家鄉到南寧來的親人也可在此行儀式。
筆者隻是匆匆一瞥,便著重轉向拍攝挽聯。看得出如“蘇氏孤兒駕鶴歸”,“少年壯誌步青雲”。這是家鄉人的挽聯。這些挽聯,有的隻有家鄉人才能讀懂其中的意思。比如“蘇家天之驕子”,其中意思就是指老勝曾通過了空軍空勤人員的體檢。當時,老先生的同學們贈予他“天之驕子”的美譽。
另有一挽聯是“呼龍耕煙種瑤草,招鶴下雲巢古鬆”。一看就知是蘇家的壽聯。可見那壽星都生活在非人間與人間之間。在此用作挽聯也頗有意思。
當然,家鄉人的挽聯也有品位較高的,稱鬰州老客的挽聯就很有個性:
一老夫聊發少年狂酒酣胸膽尚開張兩鬢微霜又何妨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滴酒不沾教澤狂滿頭華發拚命郎
不過,有一挽聯提到編修史誌,應該是老勝單位的修誌同仁的祭挽:
童年多蹇孤苦零丁仍能隨大流三十而立四十五十
知天命乃至古稀耄耋尚能飯是大幸也
告退未休老驥伏櫪潛心修史誌參政議政寫提案彪
炳千秋到晚年病殘舉步維艱是命定乎
筆者拍了挽聯之後,聽到有一小孩在靈堂旁抽泣,說是她爸爸、媽媽和大姨、大姨父都上北京了。她沒辦法通知盧阿姨。筆者當然不可能不知道盧依依的名字,就像不可能不知道蒙二和美姝在為實錄寫附錄一樣,並且在吊唁留言冊上就有一首挽詩:“‘真’乃君子,‘實在’是賢。戲弄能‘忍’,不厭‘塵’”
還有那首妙手偶得的
“生命誠寶貴,價高各自明。命為父母贈,愛為父母許。虛許早已拋,自許知天命。孤兒不孤心,人老夕照明。”
靈堂是那樣肅穆,誰也不能說因為上次出過一則假訃告,而懷疑老勝的西行。一老者在與女孩搭訕時,盡管說不幾天你外婆和外公就會從北京回來。他兩眼仍是潮濕的。筆者知道他們都是同單位的人才以這口吻安慰女孩。
魯迅在《紀念劉和珍君》一文中有“托體同山阿”的名句。靈堂竟也在播放著有“托體同山阿”的歌曲。有一位女幹事,在一邊發有關老勝的吊唁材料並一邊說,要了解治喪的詳情,請各位上局域網紀念老勝的網頁。
筆者通過手機馬上就找到了紀念老勝的網頁,內容確很豐富。除了那篇聞名的《對鄉親不能如此官僚》還有許多跟帖文章,並有老勝十多年修誌和編撮各種地情書的選目和史誌篇目,包括他參與主編《廣西教育史》、《廣西通誌?教育誌》,《廣西教育改革誌》和《廣西社會科學誌》(教育)的篇目。
老勝是民主黨派成員。他參政議的不少活動,如社會調查以及為了提案所做的課題,其中也有與盧依依和她的女兒盧霞所做的調查與提案,還有老勝在民盟中央的發言。可惜網頁沒有這方麵的鏈接,老勝的單位在解放以來都有民主黨派組織,在該單位的組織史上也有民主黨派組織的活動。老勝是中國民主同盟自治區九屆委員,但在治喪一事上忽視了。另外,在書法方麵隻列舉《□□舊居對聯》是不夠的。這長聯獲收藏和展出的版本也有不同。
比如,那篇聞名的《對鄉親不能如此官僚》的文章在網頁上也隻有一小段摘錄,由此可類推,就不用再在網頁上尋找盧依依以詩代挽的安排了。
另外,老勝在去世前,神奇地完成了最後一副《□□舊居對聯》,被人在網上炒作。此事叫老勝一家非常氣憤。他們決定一同起訴網站和無故炒作者。然而,網上炒作如何炒作都沒有用。老勝就是神奇地完成了最後一副《□□舊居對聯》。老勝太愛這副長聯了。這長聯不僅表達了一代偉人的偉大胸襟,也表達了一個偉大時代,那也是老勝生命中最美麗的時代。
以上的事仿佛都鮮為人知。盧霞想,她一直沒有告訴母親在精神恍惚時的異樣表現。那是母女倆從從翔雲酒家出來後,母親在副駕駛座睡了多久,但她在熟睡時糊糊塗塗說了什麼。因為盧霞打算在母親醒來時也暫不去說,要在適當的時候再告訴母親,可她一直隱瞞下來了。那是盧霞無法忘懷的事,是母親夢見了老勝的彌留之際的表現並一直在說胡話,老勝你的漢簡長聯,即那副《□□舊居對聯》,誰都送了就是沒送給我……你總說沒有寫好……
現在,盧霞已曉得這不得了。老先生神奇地完成了最後一副《□□舊居對聯》就是要留給母親的。她不懂自己該以什麼方式告訴母親。其實,隻要老先生有這一份心就行。她倒覺得母親不一定要得到這神奇的最後一副長聯,有情義已很夠了。另外,有了老勝的夢囈才有了在與老賢秘書長飲早茶回來後,在招待所的雙子樓前要背著母親爬樓的事。其中真正原因,還有盧依依在夢囈中在呢呢喃喃,丫頭……我要跟老勝走……不要告訴別人……
筆者提到老先生像一尊青銅塑像,但又沒有老先生彌留時的照片。盧霞認為那可能是貝多芬的塑像。這老人耳聾後離群索居自我封閉,隻有大自然能給他帶來一些安慰,所以老先生在京選擇住在離香山不遠的地方居住。所以,他可以一直寫漢簡書法《□□舊居對聯》善始善終。可盧依依也看中了老先生因此終老的美麗地方。她說要續租這個地方,讓她在這裏寫詩到終老是多麼美。因此,盧霞就是覺得在雙子樓前要背著母親爬樓的事,本是她要背著母親上醫院。以至後來感覺,那跟離去那遙遠又遙遠的地方已不遠了!
特別她媽媽說到那把蒲扇。盧霞覺得不僅是那把蒲扇,她還要把那一把《莫生氣》的楊州紙扇也帶上。若媽媽要把蒲扇送給老先生。她就把這一把《莫生氣》的楊州紙扇送給媽媽。讓這把《莫生氣》的楊州紙扇陪著媽媽……
當然,盧霞對於媽媽要去那遙遠又遙遠的地方會有應對辦法的。
四
當時,筆者也不知道漢簡長聯就是《□□舊居對聯》。因為那不是分為上聯和下聯的兩幅對聯,而是連續寫下上、下聯的橫幅書法。介紹的人說像這樣的橫幅作品有不少,比較成功的有兩幅,一幅收藏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另一幅收藏在深圳南山圖書館。現在靈堂展出的是在廣西的一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