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進的旅途中,如果你遭遇了艱難險阻,也不要怨天尤人,隻要你足夠勇敢地去麵對這一切,就能從困境中收獲經驗和機遇,從機遇中成就人生。隻是你需要明白,機遇是稍縱即逝的,而且往往一旦失去便不會再來。所以,無論是逆境還是順境,你都要當做是一次人生的契機,將其牢牢抓住,從而實現人生的轉折。
有膽有識成大事
微笑的力量是無窮的
在我們身邊有一個精靈,它產生於刹那之間,卻可以定格成為永恒;它不會因為你富甲一方而不需要它,也不會因為你的一貧如洗而不能擁有它;它像清泉一樣甘甜,像陽光一樣溫暖,它的名字就叫微笑。微笑富有魅力,微笑惹人喜愛。英國詩人雪萊說:“微笑,實在是仁愛的象征、快樂的源泉、親近別人的媒介。有了微笑,人類的感情就溝通了。”確實,微笑可以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令人尷尬的僵局,溝通彼此的心靈,使人產生一種安全感、親切感、愉快感。當你向別人微笑時,實際上就是以巧妙、含蓄的方式告訴他,你喜歡他,你尊重他,他是一個受歡迎的人。這樣你在給予別人溫暖與鼓勵的同時,你也就容易博得別人的尊重與喜愛。
生活中多一些微笑,也就多了一些安詳、融洽、和諧和快樂。卡耐基說:“微笑,它不花費什麼,但卻創造了許多成果。它豐富了那些接受的人,而又不使給予的人變得貧瘠。它產生在一刹那間,卻給人留下永久的記憶。”
沒有信心的人,經常是愁眉苦臉、無精打采、眼神呆板。這樣的人不會很有親和力,因為每一個人都是構成他人環境的一部分,沒有人會喜歡憂鬱的、灰暗的、令人壓抑的環境。人的麵部表情與人的內心體驗是一致的。笑是歡樂的表現。笑能使人心情舒暢,振奮精神;笑能使人忘記憂愁,擺脫煩惱;笑能使人充滿力量,增加自信。
學會笑,學會微笑,學會在受挫折時笑得出來,就會增強信心,感覺充滿勝利的力量。你不妨仔細地體驗一下微笑的心理感受:請你對著鏡子自然地微笑,體驗一下你內心的感受。這個方法雖然簡單,但是做起來確實很有效果。當你逐漸養成了經常微笑的習慣後,你就會覺得充滿了力量,充滿了信心。
微笑能帶給人快樂,也能帶給自己快樂。來自於微笑的磁力,能夠使許多人的心靈相通、相近。能發出真誠微笑的人,總是樂於幫助別人,願意分擔他人的憂傷,減輕他人的痛苦,也願意與人分享快樂,而這種共同分享的感覺是幸福的;時刻掛著微笑的人是快樂的,也能使別人感到愉快並有一種安全感。
微笑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瀟灑,微笑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樂觀態度,是一種處變不驚的人生理念,是一種高格調的真誠與豁達,是一種直麵人生的成熟與智慧。記住了,生活是一麵鏡子,你對她微笑,她就對你微笑!
當你學會微笑後,無論遇到多大的打擊與困難,隻要你對著鏡中的自己笑一笑,再唱首小曲兒,鼓勵自己,一切都會慢慢好起來的。這時候,你的微笑就好像有一種超凡的魔力,從中讀出自強與希望。它像陽光一樣,可以驅散烏雲,把許多令人沮喪、失意的不良情緒一掃而光。在微笑後麵有著堅實、巨大的力量,那是一種對生活的巨大熱忱與信心。
有勇氣犯錯,更要有勇氣改錯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一個人在前進的道路上,麵對各種誘惑、各種困難、各種未知,總會犯下一些錯誤。但是,真理就是在一個個錯誤發生後顯得更加清晰,前進的方向也更加明確。由此可見,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犯下了錯誤,更可怕的是拒不承認自己犯下的錯誤。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說犯錯了並不可怕,隻要能夠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改過自新,沒有比這更好的事情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比常人更善於自省和改過,所以他才偉大,才能名垂青史。
齊宣王修築大宮殿,整整三年過去了,還沒有建成,極大地損耗了齊國的國力,但是卻無人向齊宣王進諫。一天,一個叫春居的士人冒死進見齊宣王,他說:“如果國君做事不考慮百姓的死活,那麼這個國君算得上是賢明的君主嗎?”齊宣王說:“算不上。”春居又說:“現在您修建大宮殿,麵積過百畝,共有三百個門,我們齊國這麼大一個國家,建了三年還沒有建成。百官無一人進諫,請問大王算得上有臣子嗎?”齊宣王沉思片刻,說道:“沒有。”春居說:“我請求回避了。”說完掉頭走了出去。齊宣王大悟,忙起身叫道:“春子,請回!你為何這麼晚才來勸阻我?我馬上下令停修宮殿。”並轉身對史官說:“將此事寫入史書:我喜歡修建大宮殿,很不賢德,是春子阻止了我。”
古人雲:“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彌天大罪,當不得一個悔字。”一旦一個人能夠感覺到有愧於心,則說明此人是個明智的人。相反,倘若一味自以為是,跳不出“私”和“自我”的圈子,則必將成為孤家寡人而自食其果。
在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智者能夠真正做到不單單停留在悔恨上,更不會文過飾非,而是會正視自己的錯誤,並且做到改過遷善。這對鑄成大錯的人來說,意義尤為重大。中國曆史上不乏這些能夠正視自己錯誤的君王,齊宣王如此,其實可以說是“子承父業”。齊宣王的父親齊威王在被鄒忌指出錯誤後,馬上下令:“全國大小官吏、平民百姓,但凡可以當麵指責我的過錯的,給予上等獎賞;以書麵形式來勸諫我的,給予中等獎賞;在公共場所批評議論我的過失,並傳入我耳朵裏的,給予下等獎賞。”一時間,群臣紛紛進諫,門庭若市,幾個月後,還不時會有人前去進諫,但是一年以後,即使有人想進諫,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