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國之後,平原君好好地反省了一下,後悔自己當初沒有當好伯樂,沒有選中毛遂這匹千裏馬,真誠地向毛遂道歉。而且還在趙王麵前言道:“毛遂的三寸不爛之舌真可抵楚國百萬大軍啊!他是一個人才,我卻將他埋沒了。”
從此,毛遂受到了重用,幾次關鍵的時候使趙國絕地逢生。
別人將自己埋沒了沒關係,自己不要埋沒就行。機遇是稍縱即逝的,沒有人主動發現你,你就主動將自己展現在人前,這也一樣能抓住時機。
關於機遇,曾有這樣的比喻:抓機遇好比老鷹捕兔子,一不留神稍縱即逝。能夠捕捉到狡猾的兔子,老鷹需要具備穩、狠、準的捕獵能力。既然把機遇比作兔子,說明它是動態的,非靜止的,因此,我們不能去等待它,而應主動出擊。老鷹在天空不停地盤旋,隻能算是“機”,隻有在將兔子按在爪下那一刹那才是“遇”。
守株待兔所得絕非機遇,隻不過是一種偶然罷了。因為兔子觸樹而亡的概率實在太少了。有時候,你或許剛到那棵樹下,兔子就過來碰了,但更多的情況是,或許你在那裏守了千年,一隻兔子都沒有來,或者經過的兔子都知道繞過那棵大樹。當然了,也可能真的在你經過千年的等待後,終於有一隻兔子觸樹而亡了。然而,為了等一隻兔子卻要付出一千年的代價,就算這的確是“機遇”,其成本也未免太高了。
毛遂最後的成功告訴我們,不要隻是無盡的等待,不要隻是悲觀的看待自己,要相信自己是有才幹的,不失時機地推薦自己,隻有主動出擊,才會牢牢抓住機遇。
有興趣就有機遇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當我們聊上自己感興趣的話題,做自己感興趣的事的時候,我們不會覺得累,反而幹得很賣力。如果我們麵臨著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時,我們會覺得很枯燥,打不起精神來做,剛開始就想打退堂鼓。
同樣,如果我們從事的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我們會在工作中尋找到樂趣,不僅能幹好自己的分內之事,而且也容易發現機遇。反之,如果我們幹著自己不感興趣的工作,慢慢地我們就會厭倦,想的隻是掙口飯吃,提不起一點精神,從而會使機遇被錯過。
這些都是我們深有體會的事情。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興趣中蘊含著機遇。
如果一個人在某項領域裏有很高的建樹。那麼首先,他一定要對這個領域感興趣。隻有對此感興趣,才能夠激發自己的動力,為之付出心血,創造出驚人的財富。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成功的時候,不能東施效顰。他們取得的成功是他們的,不一定就是適合我們成功的領域。比如一個熱心於科研的人,你讓他去從政或經商,第一,他肯定不願意去做;第二,就算他去做了,也很可能做不好,因為他的興趣愛好不在那裏。
做人要有理性,找到自己究竟喜歡什麼,從而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時,興趣也是變化的,這就更需要我們很好地去把握,在探索中發展,正確的邁出成功的步伐。
英國戲劇家莎士比亞,他將自己的一生都獻給了戲劇,創作的戲劇百看不膩,他的戲劇就是文學史上的一座金山。他之所以能夠那麼成功,不懈的努力是必然的,而更重要的是,他不斷地探索自己的興趣,從而使自己不斷進步。
7歲的時候,莎士比亞非常喜歡一位羅馬作家寫的故事,而且他非常喜歡看戲劇表演。學校舉行的戲劇演出他從不缺席。他對喜劇的熱愛已經到了忘我的境界。
但是,現實始終沒有夢想那麼美好。14歲的時候,莎士比亞不得不到社會上謀生。他幹過很多活,去鐵匠鋪打雜,上大街賣報紙,去工地做苦力等。這些事情都不能激發他聽戲時的那種激情。漸漸地他發現,他所幹的工作都不是自己喜歡的。有一次,他到了一家劇院,他的工作就是負責看管那些有錢人的車馬、衣帽,時不時地還要去後台打雜。這份工作很零碎、很苦、很累,而且經常還要遭到一些人的白眼。但是莎士比亞卻感到很開心。因為他喜歡戲劇,能夠與戲劇那麼近距離地接觸,他感到無比的興奮。工作一有空閑,他就到後台看演員們的排練,這份工作使他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堅定了自己對戲劇的熱愛。他從那個劇院學到了很多,為他以後的創作奠定了基礎。
對於一個積極向上的人,首先要找到自己的興趣,然後從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中發現機遇,才能取得巨大的成功。
把靈感轉變為自己的機會
人的一生需要把握住一瞬間的靈感,需要將這一瞬間的靈感變成一次機會,那樣才會成功。然而又有多少人能把握住這一瞬間的靈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