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語言是以服裝與飾品(包括首飾)的變化來傳遞情感或信息的交際手段,服飾作為一種信號,比肢體語言本身的信號更加引人注意。
從一個人的穿著打扮,可以看出一個人的審美水平、文化修養以及綜合素質。簡潔大方的儀表,不僅能展示自己的個性魅力,更能體現出你對他人的尊重。
服飾作為人類社會特有的產物,它的產生與發展體現著人類文明的進步。服飾隨著人類曆史的演變而演變,每個曆史階段的服飾都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和文化內涵。服飾發展到今天,已經凝聚了十分豐富多彩的文化意義。它載有反映社會風氣、曆史條件以及人的精神風貌等多個方麵的信息,更是個人的性格氣質特征與審美能力的重要而直接的表現形式。
服飾具有信息傳播的功能。服飾的式樣、顏色、檔次和搭配,都可以顯示出一個人的性格愛好、文化修養、生活和風俗習慣。
有研究表明,講究穿著打扮的人自尊心一般較強、對工作比較負責,而穿著打扮過於隨便的人多半是不拘小節。在初次的交往過程中,講究衣著打扮的人能給人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
在服飾的打扮上,必須完全服從國際公認的“T。P。O。”原則。
1.T。(time)指時間,指服飾打扮必須根據時間來決定,是個廣義的概念,既指時令、季節,又指具體的月日或星期幾,也可具體到一天內的白天、黑夜、鍾點、時辰。一個在三伏天還穿著深色長袖製服的人,給人的第一印象不會太好。
2.P。(place)指場合、地點、場所、位置、職位,即服飾打扮應與所處的場合相協調。
3.O。(Object)代表著目標、目的、對象,試圖通過穿著打扮來達到給對方留下一個什麼樣的印象的目的,有效地選擇自己的服飾。
1987年,美蘇兩國首腦在華盛頓簽署中程導彈的條約。兩位第一夫人南希和賴莎的服裝就是一次無聲的“自我介紹”。當天,兩位第一夫人不約而同地穿上了灰色的套裝。為改變蘇聯婦女“貨車司機”的形象,賴莎特意在外加了一件紅色的T恤以突出上下身的比例,令人耳目一新。而南希的套裝雙肩墊得太浮,收腰又過於誇張,與當時莊重的外交場合不是很協調。南希的服飾明顯不符合“T。P。O。”原則。新聞媒體普遍認為賴莎的服飾勝過南希的服飾。
從禮儀的角度來講,著裝不能簡單地等同於穿衣。它是著裝人基於自身的閱曆修養、審美情趣、身材特點,根據不同的場合、時間、目的,對所穿的服裝進行精心地搭配、選擇與組合。具體來說,穿著打扮既要自然得體、協調大方,又要遵守某種約定俗成的規範和原則。服裝不但要與自己的具體條件相適應,還必須時刻注意客觀環境、場合對人的著裝要求,即著裝打扮要優先考慮時間、地點和目的三大要素,努力使穿著打扮與時間、地點、目的保持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