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他人初次見麵的時候,學會用恰到好處的稱呼,就能消除彼此之間的陌生感,迅速拉近雙方之間的距離。
稱呼是指在人際交往中人們彼此之間所采用的稱謂語。有人也許會說,誰不會稱呼別人啊?實際上,這裏麵還是大有學問的。如何稱呼別人,既是禮貌問題,又是態度問題。並且對於使用稱呼的得當與否,人們還是相當敏感的。在與陌生人的初次交往中,稱呼甚至能決定交際的成敗。稱呼得當,他人自然樂意與你交往;稱呼不當,就會給交流設置障礙,從而導致交際的失敗。
那麼,如何在交際中恰到好處地稱呼他人呢?一般要注意以下幾種關係。
1.場合關係。同一個稱呼,在有些場合中使用就合適,換一個場合就不太合適了。比如,在一般的場合叫“爺爺”、“媽媽”,自然而親切,叫“祖父”、“母親”,就生硬別扭;如果在一些比較莊重的場合,則以後者為宜。又如,一個人兼有幾種身份,對他的稱呼也要因時因地而異。
2.地區關係。中國幅員遼闊,方言土語繁多,即使是同一個稱呼,也因地區不同而含義迥然。比如“侉子”這個稱呼,南方有些地區指體魄健壯的男子,是敬重誇讚的稱呼,而北方人習慣於把“侉子”與粗俗野蠻聯係在一起。因此,來到異地他鄉,不了解當地的方言土語,還是以“同誌”相稱比較妥當。
3.時代關係。有些稱呼帶有舊時代的烙印,有剝削階級思想意識的痕跡。比如“剃頭的”、“夥夫”、“戲子”之類,都有輕蔑的含義,應該被淘汰,而改稱為理發員(或理發師傅)、“炊事員”(或廚師)、“演員”(或文藝工作者)等。
不過另有一些稱呼,如“先生”、“小姐”、“閣下”、“陛下”,在某些場合使用起來還是很得體的。由於各國社會製度的不同,在外事的交談過程中,稱呼的使用要順應對方國家的習慣。
4.等級關係。當代社會中的等級關係,雖然不同於森嚴的封建等級,但是用合適的稱呼體現出上下長幼,以示親切或尊敬,也是十分必要的。對年長者、知名人士要用尊稱;對上級領導者或其他單位負責人可稱其職務;對職務低於自己的,也要選擇有敬重含義的稱呼,一般不宜直呼其名。
5.心理關係。同樣的稱呼,有人樂於接受,有人則諱莫如深。漁民忌“沉”字,假如他正好姓陳,你若“老陳老陳”叫個沒完沒了,他肯定會很不高興。同樣是30歲的人,有人樂於被稱為“老張”、“老李”,而對於正在尋找伴侶的30歲的人,不妨叫他“小張”、“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