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說話要看準對象(1 / 2)

世界上沒有兩個完全相同的人,因為人有性別、教養層次、性格、心境、地域、文化背景等的區分。

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有時是驚人的,不同的對象對同一句話會產生不同甚至相反的反應。因此,與不同的人溝通,就要采取不同的說話方式,就是俗話所說的“見什麼人說什麼話”。

1.看性格說話。人各有其情,各有其性。言辭表達的內容與方式必須因人而異,符合接受對象的脾氣、性格,才有可能產生“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效果。

性格外向的人易於“喜形於色”,性格內向的人多半“沉默寡言”。同性格外向的人交往,你可以侃侃而談,同性格內向的人交往,則應注意循循善誘。

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注重針對學生的不同性格來回答他們的問題。有一次,孔子的學生仲由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回答說:“不能。”另一個學生冉求也問:“聽到了,就去幹嗎?”孔子說:“幹吧!”公西華聽了感到疑惑,就問孔子:“兩個人問題相同,而你的回答卻相反。我有點兒糊塗,想來請教。”孔子答:“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意思是,冉求平時做事好退縮,所以給他壯膽;仲由好勝,膽大勇為,因此我要勸阻他)

由此可見,孔子誨人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因人而異,尤其注重學生的性格特征。在日常交往、公關交往活動等各方麵的交談中也要注意這一點。

2.看性別說話。性別不同,對言辭的接受也有一定的差別。俄羅斯有一句諺語說:“男人靠眼睛來愛,女人靠耳朵來愛。”這就指出性別對於接受是有影響的。無論是言辭涉及的內容,還是言辭表達的程度、聲調都是如此。

在現實生活的社交場合、會議間隙、公益活動中,人們在禮節性的互致問候之後,通常喜歡3個一群、5個一夥地聚在一起交流。而這3個、5個的,又總是按性別組合來進行的——男士與男士侃,女士與女士談。通常來說,男士愛談的是時事、政治、法律、體育、文化、社會問題、經濟動向等;而女士愛談的則是孩子、丈夫、日常經濟、消費心得等。說話者必須依據性別選擇說話的內容,努力使自己的言辭吻合接受者的性別需求。

在說話者言辭接受的程度上,通常來說,男士較能承受率直、幹脆、粗放、量重的話語,而女士則喜歡委婉、輕柔、細膩、量輕的話語。說話者必須依據接受對象的性別選擇自己的表達方式與程度。

在一般情況下,說話者假如是男士,而接受者又並非是自己的妻子、戀人或關係很密切的朋友,那麼,言辭就應當嚴格把握分寸,在內容上、方式上都要充分注意女性的接受特點。對一些可以向男士說的話,就不一定能向女士說;對一些可以向男士使用的表達方式,就不一定能用之於女士。

3.看教養層次說話。教養是指接受對象的一般文化和品德水準,包括文化程度、知識積累、生活閱曆、涵養氣度等。教養層次的不同,對說話者言辭的接受程度也不同。有些話說出來,甲聽得懂、理解得很好,乙也許會聽不懂、理解不了。

作家丁玲的小說《太陽照在桑幹河上》中的人物——工作組的組長文采的演講,就是沒有區分接受對象的教養層次和實際的需求,而致使“言者諄諄,聽者藐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