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2章 巧避鋒芒,得饒人處且饒人(1 / 2)

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難免會發生爭論。當雙方的爭論已經發展到“劍拔弩張、一觸即發”的狀態時,得理占勢的一方應當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風範,而不應該對另一方窮追猛打。

當然,“饒人”也需要講究語言藝術,就是要在無損雙方麵子和尊嚴的情況下達成一定的妥協。

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注意選擇恰當的語言方式和技巧。

1.搭台階,“你好我好”巧圓場。在日常交往中,有些人特別固執己見,常為一些小事同他人爭論,並且火藥味兒十足。這時,有理的一方應有饒人的雅量,可以一麵解釋一麵調和,最好使用不帶刺激性的“各打50大板”或者“你好我好”的語言,避免衝突擴大。

有一次,王先生上嶽父家去吃飯,進餐時同嶽父聊起了一條高速公路的修建問題。王先生強調:公路的進度一再推遲,是有關方麵的一個嚴重錯誤;而嶽父則不同意,認為公路本來就不該興建。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論漸趨激烈。那位嶽父大人把問題扯到“年輕人自私心重,沒有環保意識”上麵,顯然是在批評王先生。王先生怕再爭論下去會傷和氣,便開始緩和下來,婉轉地說:“可能我們的看法永遠也不會合轍,可是,那沒有什麼。或許我們都是對的,或許我們都是錯的,這也是未可知的事情。”

王先生的一席話,不僅給自己搭了個台階,也給對方打了圓場,避免了雙方爭論不休、矛盾擴大、影響感情。試想,如果王先生意氣用事與嶽父爭論下去,結果會怎麼樣呢?很可能惹火老嶽父,被臭罵一頓。

2.息幹戈,妙設難題巧誡人。在雙方激烈的爭辯中,占理的一方如果認為說理已無法消除歧見,不妨采取一種“外強中幹”的警示性語言終止爭論,將一個兩難選擇的問題擺在對方麵前,就能收到警心誡人、平息幹戈的效果。

生物學家巴斯德,一次在實驗室工作時,一位男子突然闖了進來,指責他誘騙了自己的老婆,爭論中對方提出了決鬥。清白無辜的巴斯德完全可以將對方趕出門去,或奮起決鬥,但是那樣並不能解決問題,甚至會造成兩敗俱傷的惡果。這時候巴斯德沉著地說:“我是無辜的……如果你非要決鬥,我就有權選擇武器。”對方同意了。巴斯德指著麵前的兩隻燒杯說:“你看這兩隻燒杯,一隻有天花病毒,一隻裝有淨水。你先選擇一杯喝掉,我再喝剩下的一杯,這該可以了吧?”那男子一下子怔住了,陷於難解的死結麵前,隻得停止爭論與挑戰,尷尬地退出了實驗室。

正是巴斯德提出的綿裏帶針的難題,才使決鬥告吹,幹戈就這樣止息了。

3.化窘迫,類比影射巧暗示。一般來說,爭辯中占有優勢的一方,千萬別把話說得過死、過硬,即使對方全錯了,也最好以雙關影射之言,迫使對方認錯道歉,從而體麵地結束無益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