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2章 最後的結果可能隻是一團汙跡(1 / 1)

1867年,瑪麗出生在波蘭首都華沙。她的父親是中學的數學和物理教師,母親當過小學校長。瑪麗從小就愛好科學,父親房間裏放著的各種物理儀器、礦物標本等,都引起了她濃厚的興趣。

1890年,瑪麗帶著積蓄下來的錢,隻身來到法國,進入巴黎大學理學院讀書。

在巴黎求學的4年裏,瑪麗以不同尋常的毅力過著一種貧寒卻高尚的生活,克服了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在漫長的冬季,住在頂層閣樓中的瑪麗因寒冷而無法入睡,她便從箱子裏取出所有的衣服穿在身上或蓋在被子上,有時她甚至把椅子拉過來壓在被子上取暖。

對科學知識無止境的追求,使瑪麗忘記了物質上的困窘,她似乎被一種神奇的力量驅使著,讓自己在科學的海洋裏漫遊,不知疲倦,永不停歇。為實現自己的抱負,她放棄一般年輕女子的快樂享受,過著與世隔絕的枯燥生活,縈繞在她頭腦中的隻有學習和工作。

瑪麗對自己的要求始終很高,她不滿足於一個物理學碩士學位,她還要爭取獲得數學碩士學位,她不斷鞭策自己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奮勇向前。就是憑著這種堅忍不拔、永遠進取的頑強精神,才使她在科學領域裏逐漸顯露頭角,並且最終成為一顆耀眼的科學新星。

1895年,瑪麗和居裏結婚。那之後,人們才開始稱瑪麗為居裏夫人。後來,在世界上他們第一次發現並提取了放射性元素鐳。

居裏夫人的工作條件是非常艱苦的,設備相當簡陋。在提取和尋找鐳的過程中,她常常在“實驗室”裏搬整袋子的瀝青礦渣,把它們倒在一口大鐵鍋裏,用粗棍子攪拌。

由於居裏夫人隻是在理論上推測出新元素鐳的存在但卻無法證明,所以巴黎大學的董事會拒絕為她提供她所需要的實驗室、實驗設備和助理,她隻能在校內一個無人使用的四麵透風漏雨的破舊大棚子裏進行實驗。

居裏夫人工作了4年,最初2年做的是粗笨的化工廠的活兒,不斷的溶解分離,最後剩下的就是鐳。經過1 000多個日夜的辛苦工作,8噸小山一樣的礦渣最後隻剩下小器皿中的一點液體,之後液體結晶成一小塊晶體,那就是新元素鐳!

當她滿懷希望地抑製住激烈跳動的心朝那隻小玻璃器皿中看時,她看到4年的汗水和8噸的瀝青礦渣最後的結果居然隻是一團汙跡!假如是別人,也許會很生氣,怒氣之下會把那個小器皿連同裏麵的那團汙跡摔得粉碎!但是居裏夫人沒有,也幸虧沒有。

居裏夫人疲倦地回到家,晚上她躺在床上,還在想著那團汙跡,想找出失敗的原因:“如果我知道為什麼失敗,我就不會對失敗太在意了。為什麼隻是一團汙跡,而不是一小塊白色或無色的晶體呢?那才是我們想要的鐳啊!”

居裏夫人像是對自己又像是對居裏說著。突然,她眼睛一亮:也許鐳就是那個樣子,不像預測的那樣是一團晶體。他們起身跑到實驗室,還沒等開門,居裏夫人就從門縫裏看到了她偉大的“發現”:器皿裏不起眼的那團汙跡,此時在黑夜中發出耀眼的光芒。這就是鐳——一種具有極強放射性的新被發現的元素!

為什麼大多數人總是與成功失之交臂呢?因為他們太早放棄或者把結果想象得過於美好。當我們兩隻眼睛都盯住成功的榮耀時,我們總是覺得它應該閃著耀眼的光芒,然而,事實上,有的時候,那一團“不起眼的汙跡”,正是我們所夢寐以求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