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三衙之爭(1 / 2)

鬧得滿城風雨,人人自危的弑君刺殺事件,終於隨著高俅的人頭落地而告一段落。

雖然這件案子的本身存在太多的疑點,尤其是那突然消失的叛軍兵馬,根本無法解釋,卻在各方勢力的掩蓋之下,就此揭過。由於趙佶當時已嚇得魂飛魄散,援軍到臨之後,便驚慌失措的隨著禁軍馬不停蹄的逃回皇宮,不敢稍作半點停留,自然也未親見叛軍莫名消失的景象,雖然宮中後來有風傳,但是各方麵大員都三緘其口,也就不了了之。

當然,這裏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趙皓掌握了皇城司,便是掌握了官家的耳目。以往這種事都是親事官打探之後,稟報管事的勾當,管事的勾當再稟報楊戩,然後才能得以傳到官家的耳中,如今管事的勾當稟報到了趙皓這一級,自然也就斷了。

童貫一黨,都接了童貫的指示,不得再提及弑君之事,梁師成等人雖然不解,但是作為盟友,自然也沒有太多的非議。

而蔡京一黨,尚未完全撇清與高俅的關係,雖然心中存疑,但是也不敢大張旗鼓的調查,隻能在暗地裏行事。

風波過後,天氣越來越暖和,汴梁的春天也真正的到來。

汴河之上,波光粼粼,一群群鴨子在水麵上快活的遊來遊去,嘎嘎的叫得正歡;那隨波遊動的畫舫上,插滿了鮮花,如同一艘艘花船,空氣中飄蕩著鮮花的清香;河邊的垂柳,如同嫵媚倩巧的少女,垂披秀發,迎風擺蕩,溫柔輕盈,萬般風流。

已經一個多月未上早朝的趙佶,終於擺脫了心中的陰影,百官們也迎來了一個多月來第一次早朝。

趙皓已經算是夠早的了,寅時中便已乘著馬車到了宣德門,結果發現宣德門前早已密密麻麻的站滿了人,恐怕除了蔡京等幾個相公級的大員沒來,其他的都早早到了。

隻是,那個正二品的高太尉,卻再也來不了。

咚……

隨著晨鍾敲響,宣德門緩緩的打開了,百官一擁而入,此時已是農曆四月中了,不但天氣放暖,而且天色早早露出亮光,地麵也是幹的,不用過於小心翼翼,也不用借光入宮,所以大家都走得比較快。

依舊是金崇嶽排班,基本沒有什麼變化,隻是趙皓的位置,又朝前挪了許多,原本正四品的官階,卻被老金硬生生的插進了正三品的隊伍裏,隻是這一次卻沒有甚麼人提出非議。

到了正三品官階這個層次,比起四品及以下的官員多了幾分氣量和眼界,又比一二品的大員少了幾分傲氣,都是老狐狸、人精之流,知道趙皓如今聖寵正盛,哪裏肯觸黴頭,爭一個位置的長短。

不一會,就見趙佶緩步自後走出,頭戴青袞龍服,頭戴綴有二十四旒的平天寶冠,足踏朱鞋,昂然而來。看到重臣已然齊集,趙佶微微的朝他們點點頭,神色漠然,走到當中龍椅處端然坐下。

群臣自蔡京以降,齊齊躬身行禮:“聖入萬安!”

趙佶的神色之中,依舊帶著幾分不悅,似乎還惦記著那場刺殺,話也懶得說,隻是朝梁師成望了一眼。

梁師成會意,朗聲道:“諸位有事奏本,無事退朝。”

話音未落,已有一人急不可待的從隊列之中挺身而出,急聲道:“臣有本要奏!”

梁師成望了那人一眼,見得是開封府尹蔡懋,淡淡的說道:“蔡府尹,請講。”

“高俅逆賊叛亂被斬,如今三衙禁軍群龍無首,然則出此大亂,三衙禁軍愈發需推選一人掌管,整頓行伍,拱衛皇宮與京師之安全。”

宋代掌管禁軍的機構。有殿前司、侍衛親軍馬軍司、侍衛親軍步軍司,合稱三衙。唐後期,習慣稱藩鎮的親兵為牙(衙)兵,五代至宋的皇帝多半是由藩鎮而奪得帝位,故相沿稱為三衙。三衙的長官分別稱為殿帥,馬帥,步帥,合稱三帥。

北宋初期,又將侍衛親軍司分成馬軍司和步軍司,形成三衙,各設都指揮使、副都指揮使和都虞侯,共計九員,作為三衙統兵官。三衙管轄全國的禁軍,侍衛馬、步軍司還在名義上管轄各地的廂軍。宋朝一般用文臣主持的樞密院與三衙互相牽製,實行以文製武,而三衙又各統一部分兵力,以便互相製約,其目的是為提高和鞏固皇權,防止武夫兵變。

三衙之位,極其重要,其不但要與樞密院互相牽製整個大宋的軍隊,而且三衙中的殿前司還要與皇城司互相牽製,以確保皇宮的安全。

高俅跟隨趙佶二十年,之前一直忠心耿耿,故此趙佶讓高俅以太尉的身份掌管三衙,其一是看中他的忠心,其二是因為高俅與童貫不和,可以起到互相牽製的作用。

如今高俅已被斬,三衙群龍無首,朝中各派自是眼熱這個位置。

梁師成朝趙佶投去征詢的目光,隨後問道:“蔡府尹,你薦舉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