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在京西北路叱吒風雲的程節,是跺一腳整個洛陽城都要抖上三抖的大人物。
然而形勢的變化快得出奇,這個洛陽城曾經最有權勢的人物,那白發蒼蒼的人頭,懸掛在洛陽城東門,來來往往的人們,都免不了要去仔細看上幾眼。而程家一夜之間倒台的故事,也成為洛陽城百姓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談資。
程家的財產查抄花了足足三天時間,而且還出動了上千的錦衣衛,加班加點進行,也隻搞了個大概。除了名家真跡、古董珍玩等收藏價值極高的物品之外,其餘全部就地拍賣,包括程家的宅院。趙皓急需要現錢,那些田契、商鋪等幾乎都是賤賣,即便是這樣,也足足查抄出來七百萬貫。這些錢,幾乎足夠支撐攻遼之戰的全部費用。
七百萬貫,還不包括就地賑災放糧的一百五十萬貫米糧。
就在程節被誅殺的次日,所有京西北路的糧商,一律宣布米糧降價到一貫五百錢一石,絕不敢多賣一文。
風吹雞蛋殼,財去人安樂……雖然降價意味著重大損失,商人們固然愛財如命,但是財和命還是分得很清楚的,終究是惜命的。誰也不願意像程節這般,命沒了,錢也沒了,子孫入大牢,妻妾不知將入誰家紗帳,還要背負上謀逆的大罪,這種生意不會有人再做第二次。
經過前期的盤剝,即便是一貫五百錢的米價,也鮮有人買的起了,能買糧的大客戶隻能是錦衣衛。不過七日,京西北路糧商手裏的米糧便售罄一空。
七百萬貫錢,買糧花了三百萬貫,付了黃文虎糧款七十五萬貫,運輸及各種雜費二十五萬貫,還餘下三百萬貫錢。
從其他商鋪裏買糧兩百萬石,程家糧鋪查封一百五十萬石,再加上趙皓從京城帶來的五十萬石,以及黃文虎的五十萬石,便是四百五十萬石,京西兩路的災民約三百萬,折算成每人身上便是一石半,足夠支撐到秋種的豆麥成熟之時。
至於趙皓自家籌備的一百五十萬貫,暫時無需派用上場。
如同“和珅一倒,嘉慶吃飽”的效果,殺一個程節,餓殍千裏的京西旱災便得以化解,百萬生靈得以拯救。
依照趙皓所定,因旱災顆粒無收的佃農,每個成人免費補給米八鬥,六歲至十二歲免費補給五鬥,五歲以下的孩童補給三鬥。非佃農者,確認全家糧絕的且赤貧者,亦按此標準予以接濟。超過這個數的,需要向官府借;尚有資產但缺糧者,需向官府借糧,打了欠條,待來年秋收後無息償還。
賑災固然重要,但是僅限於接濟災民,那些未受災的以及並非糧絕待斃者,自然不再接濟的範圍之內。即便是真正的赤貧災民,接濟也是要有限度的,否則每人一石半發下去,會不會因此養就一批閑人懶漢出來也難說。
當然,這隻是一個大概的規定,實際操作起來難免會有差池,但是趙皓的原則寧願是被百姓占便宜,也不能餓死一個百姓。
具體的賑災工作,京西北路由徐處仁主導,地方官員協助,錦衣衛負責維持秩序,以及稽查是否有貪墨現象,一旦發現有貪汙災糧確實者,立誅無赦。
而京西南路,則由京西南路轉運使陳桷主導賑災事宜。陳桷此人,名望頗高,趙皓雖然未見其人,但是根據錦衣衛調查所得信息,對此人甚為放心。京西北路雖然隻得了五十萬石賑災之糧,又屢屢遭受宋江和高山托等反賊劫掠,受災情況也比京西北路嚴重得多,但是餓死的百姓反而比京西北路少得多,由此也可見陳桷的人品。
一群群攜家帶口的難民,從四麵八方湧向鄉鎮和縣城,接受賑災米糧。
項城縣。
城外排了二十多個賑災點,一溜的粥棚排開,粥鍋裏正冒著騰騰的熱氣,老遠就飄來一陣米香味兒,大隊大隊的災民正在排隊領粥。雖然肚子裏是空的,但是畢竟有了盼頭,所以災民們雖然大多氣色不太好,可是瞅著還精神,。
鍋裏的粥雖然不至於像杜公才那般誇張在裏麵放肉絲,但是那粥放了不少米嗎,很濃,喝上一碗頂個半天不在話下。隻是人限一碗,喝得太多怕撐壞了胃,反為不美。
在粥棚之後,一袋袋的米糧堆積如山,仍有馬車不斷的來回穿梭,拉來米糧,卸糧的漢子們忙得熱火朝天。
喝完粥填飽肚子的災民們,開始排隊領糧和路上充饑的饅頭,還有水。十幾個官吏正在忙忙碌碌的安排發糧、登記等事宜,周邊又有三四個錦衣衛以及一般衙役在維持秩序嗎,防止哄搶。
災民們的臉上充滿激動和喜悅的神色,又帶點惴惴不安,說話都不敢大聲,隻是不時的小聲議論著。
領到了糧的百姓,喜極而泣,不知是誰帶頭的,一個個把糧扛出來之後,停在空地,便舉家往開封城和雒陽一線的方向,整整齊齊的磕幾個響頭,哭聲喊著“謝官家恩典,謝欽差大人恩典”雲雲,這才舉家扛著米糧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