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當仁不讓(1 / 2)

殿堂之上,所有的視線都集中在趙皓身上。

這一刻,連一向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的趙皓也不淡定起來了。

這明顯就是蔡京給自己挖的坑,如果說前麵讓自己掛帥出征平定梁山之亂,隻是一個小坑的話,那麼伐遼之戰便是一個特大的坑。

若伐遼勝了,自己在軍中威望必然大增,而且一旦長期離開京城,蔡京等人便會在趙佶麵前挑唆。所謂三人成虎,趙佶一向多疑,根據大宋對宗室防範極其嚴格的傳統,自己被冷落和閑置是必然的。

若伐遼敗了,屆時童貫一黨、蔡京一黨都會將責任推在自己身上,趙佶心心念念的收複幽雲十六州的宏偉夢想,一旦落空,自己還能有甚麼好下場。

而最重要的是,伐遼之戰失敗,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趙佶的作戰方針錯誤,如果自己繼續執行趙佶的錯誤方針,必然大敗,若不執行,恐怕這仗打一半便要涼涼。

這個毒計,真他娘的毒!

趙皓腦海裏心念急轉,思慮應對之策,仔細斟酌之後,才發現一件更恐怖的事情。

或許蔡京都沒想到,趙皓想不接受這都統製一職都不行,不但不能不接受,還要想方設法接受。

如果自己不參與這場北伐,童貫和種師道等人繼續按照原有的路線進行,伐遼必然如同曆史上一樣失敗。後果便是數以萬計的將士死於非命,宋軍最精銳之師西軍主力損失大半,最終被金人看到了宋人的無能,然後金人趁機南下,最終靖康之恥也會一如曆史那樣發生。

屆時麵對如狼似虎的女真人,自己又能做什麼?就憑數千錦衣衛抵抗,又能抵抗到幾時?恐怕自己所有的夢想都將成空。

若是自己接了這份重擔,伐遼成功之後,必然會被趙佶閑置和冷落,但是至少贏得了軍心和民心,也得以向天下人進一步展示自己。

如此一來,便算是最終女真人依舊兵臨城下,在那形勢危急的情況下,憑借自己在百官、軍隊和天下百姓中的聲望,就算來一次黃袍加身,也不會有太多的反對。

這一年多來,他斬高俅、鬥蔡京、穿遼地、使女真、京西賑災、殺貪官惡吏,在百官、士人和黎明百姓心目中已然積聚了極高的威望,大有“公子不出,如蒼生何”的意味,但是唯獨在軍隊中的威望並不高。

平江南之戰,他隻是一個小小的跟班;穿越千裏遼地使金的傳奇,見證者隻有三百白梃兵;平定梁山賊寇,根本算不得甚麼,大宋的主力禁軍平叛就沒失敗過的。

若想在軍隊中刷威望,此次北伐無疑是絕佳的機會!

隻聽蔡京道:“隆德郡公若為都統製,有六勝:其一,隆德郡公曾穿越千裏遼地,並數次與遼人征戰,且曾助女真人大破十萬遼軍,熟悉遼人地勢及作戰陣法,終究強於一無所知者;其二,隆德郡公年方十八,年富力強,精力充沛,非年紀老邁者可比;其三,隆德郡公身為宗室,代表宗室親臨前線,可大大激發眾將士之士氣;其四,公子曾掛帥平定梁山賊寇之亂,勢如破竹,文韜武略,無人可及;其五,公子於京西之案中,剛正不阿,雷厲風行,殺伐果斷,實乃主將之材;其六,據南來子馬植所述,燕地漢人日夜思南歸,苦待王師,今官家若派我大宋宗室為主將,前往招撫,足可證明我大宋之誠意,屆時隆德郡公率王師一到,燕地漢人必簞食壺漿以迎,幽雲十六州唾手可得也!”

蔡京分析的六條,前麵五條全部是扯淡,隻有第六條,徹底直擊了趙佶的心髒。

馬植何人,聯金滅遼的始作俑者。

由於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遼國漢人,馬植並沒有對遼國有太多的愛國熱情,再加上在遼國混得並不如意,使得馬植突發奇想,積極推動宋金聯合攻遼,作為“投名狀”納給宋朝,欲以此博得一番魚龍舞。

政和元年,馬植趁著宋朝使節童貫訪問遼國的機會,秘密晉見童貫,提出收複幽雲十六州的計劃,這個計劃對於北宋末代時期政局的震撼力,絕不亞於“三分”天下的隆中對。

而且最重要的是,馬植強行代表在幽燕之地的漢人,在趙佶麵前鼓吹說燕地的漢人苦思南歸久矣,日夜盼望王師,王師一到,百姓必簞食壺漿以迎,遼軍中的漢人士兵也會臨陣倒戈、棄暗投明。

正是馬植的這一通天花亂墜的鼓吹,恰好遇到一心要成為千古一帝的趙佶,兩人一拍即合,又加上童貫、王黼等人的推波助瀾,才有了這次北伐之戰。

實際上,北地的漢人被遼人統治一百多年,絕大多數人早已沒有歸漢的想法了。當年幽雲十六州被賣初期,燕地漢人不願被異族統治,大都希望歸宋。但是宋廷並不想接納他們,隻想著他們能在燕地鬧事,鬧得遼人不得安生就好。如此一來,宋廷不收,遼人打壓,可憐燕地的漢人在遼人治下匍匐一百多年,哪裏還有什麼歸漢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