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白溝河之戰(二)(1 / 2)

北岸,遼軍大營附近。

數以萬計的遼軍團團圍成一個大圈,包圍圈的中間,則是五千大帳皮室軍將三千白梃兵團團圍困在正中。

包圍圈的四周,則是一片如林的矛陣,一杆杆鋒利的長矛斜斜向上高舉著,以防包圍圈正中的白梃兵突圍,在長矛兵的背後,則是密集的弓箭手,一枝枝閃著陰森森的光芒的箭鏃,瞄準著陣內,不時的朝上拋射。

在包圍圈的最前頭,又形成一個v字型的防禦陣型,在西麵和南麵各排了一個防禦盾陣,排列如龜甲陣的刀盾兵持盾在前,槍兵再後,再往後是弓弩兵,為的是防止宋軍援軍突襲。

後軍的正中帥旗之下,耶律大石端坐在一匹健馬之上,手按長刀,冷眼望著包圍圈中的白梃兵,眼中殺氣騰騰,不住的傳令指揮著大帳皮室軍的攻擊。

這一次,耶律大石是真怒了。

出師首戰即被宋人所破,折損了數千兵馬,無疑是給遼人的自信心一個重挫。而在此時,又有偵騎傳來消息,蕭大王率三千鐵騎,正遇上宋軍上萬人出蘭溝甸,意欲突襲涿州,結果被蕭大王殺得丟盔棄甲,敵軍扔下兩千多具屍體,倉皇退於蘭溝甸之中。

這一勝一負兩道消息,無疑是給自視甚高的耶律大石一記重重的耳光。雖然蕭幹為主帥,他耶律大石為副帥,但是耶律大石卻一向看不起外貌平淡無奇的蕭幹,認為這個蕭大王不過是依靠裙帶關係,沾了如今的太後蕭普賢女的光,才能平步青雲,官至大王。可是如今蕭大王出師奇襲,尚未抵達目的地,便在半路上順手來了一場大勝,偏偏自己的奇襲,卻被宋軍識破而遭遇伏兵,被打了個灰頭土臉。

如今楊可世窮追殘敵,竟然硬生生的追近了大營,叫耶律大石如何不怒?當下便喝令五千大帳皮室軍全出,拖住三千白梃兵,緊接著擊鼓傳令三軍盡出,將白梃兵團團包圍了起來。

隻有全殲白梃兵,才能泄他心頭之恨,找回丟失的麵子。畢竟宋軍步卒百萬,能拿得出手的精銳騎兵,就這麼一隻,若是滅了大宋的最精銳之師,不但能大大激勵己方的士氣,對宋軍更是一個致命的打擊,甚至成為整場戰爭的轉折點。

所以耶律大石幾乎是傾盡全力,恨不得親自操刀而出,將白梃兵斬成碎肉。

然而,遼軍縱然為刀俎,白梃兵卻並非為魚肉,白梃兵作為大宋第一精銳之師,縱然被圍困,也不是那麼好被消滅的。

很多人忘了白梃兵的由來,也忘了白梃兵的白梃,但是白梃兵主帥楊可世沒忘。

所謂白梃,是一根五尺多長、碗口粗的大木棒,木棒由硬樟木所製,堅硬如鐵,尋常鐵器砍上去也就是留道痕,而且充滿韌性不易折斷,重量卻比同等體積的鐵少了許多。

那白梃平時掛在馬鞍上,很少使用,因為白梃的殺傷力不高,不利於對敵,尤其是麵對普通士卒,哪裏會有長槍刺殺得爽快,攻擊距離也不如長槍,自然是用槍比較爽利。

白梃最大的作用,便是破甲。所謂破甲,並不是擊破鎧甲,而是對身著重甲的敵人造成傷害。

當年平西夏時,西夏以武立國,軍隊以騎兵和山地重步兵最為著名,騎兵中尤以重裝鐵騎平夏鐵鷂子戰鬥力最強。鐵鷂子乘善馬、重甲、刺斫不入,用鉤索絞聯,雖死馬上不墜。遇戰則先出鐵騎突陣,陣亂則衝擊之;步兵挾騎以進。為了對付西夏人的重甲,種師道便發明了這種白梃,碗口粗的硬樟木,一棒掃過去,先掃開敵軍的刀槍兵器,再一棒擊中敵甲,雖然鐵甲依舊完好無損,但是鐵甲之下敵軍的血肉之軀,卻受到了重擊,尤其是內髒受到的傷害更重。

正是憑借著白梃的威力,使得白梃兵大敗西夏鐵騎,進而打得西夏人獻來降書,不敢再冒犯大宋疆土。

白梃兵和大帳皮室軍,均為重裝騎兵,尋常兵器如果不是攻擊在咽喉和頭部等要害部位,很難造成致命傷害。五千大帳皮室軍雖然將三千白梃兵團團圍在中間,攻擊卻絲毫不占優勢,之所以能圍住白梃兵,一方麵是靠己方的兵力優勢,一方麵是因為外圍的數萬重兵。

而楊可世其實也並未將五千大帳皮室軍放在眼裏,所以才會遇到大帳皮室軍當仁不讓的衝殺了上去,被大帳皮室軍所纏住,否則一開始便撤逃的話,大帳皮室軍雖有五千,也決計不可能圍住三千白梃兵。

就在白梃兵與大帳皮室軍廝殺得正歡的時候,遼人從四麵八方的圍了過來,在耶律大石有如臂指般的指揮之下,迅速排列陣型,將白梃兵圍困在正中,楊可世心一橫,索性不急於撤退,繼續與大帳皮室軍周旋。因為一旦集中兵力突圍,雖然以白梃兵的驍勇,必然成功,但是恐怕也要折損兩三成的兵力才能成功。偌大的大宋,就這麼一隻重裝鐵騎,若是就此折損兩三成,他楊可世萬死難辭其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