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典”
清·蒲鬆齡《醒世詩偈》。
“作者簡介”
蒲鬆齡(公元1640-1715年),清朝山東淄川人,字“留仙”,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他生在書香門第,雖熱衷科考,19歲連中縣、府、道三個第一,名震一時,但此後幾十年間,終究不第。他迫於家貧,一麵教書,一麵應考,直到70歲才退休歸來。一生著作豐富,有詩、文、詞、賦、戲曲、俚曲和一些雜著。《聊齋誌異》是他一生的心血結晶,也因這部著作,名傳千古。在他四十歲左右,完成初稿,後經不斷修改增補,有四百三十一篇,是文言小說中的珍品。
書中有的是親見親聞,也有承繼前人題材而加以創造發揮,但絕大多數是記述當時民間和下層文人的故事傳說。他采用鬼狐故事,是為了避免清初嚴酷的文字獄,以抒發對現實政治與社會的不滿。書中塑造一係列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情節曲折離奇,引人入勝,顯然是吸收了六朝傳奇和史傳文學,以超現實的神仙、狐鬼、精魅等角色來反映現狀。全書想像力豐富,故事幻化莫測,境界神異迷奇,成為後世驚悚、鬼怪、奇幻小說與電影的采擷典範。
“故事”
“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宋·陳元靚《事林廣記·通用警語》),窮人即使居住在繁華的鬧市裏,也無人聞問;而富人即使是住在深山野地裏,都會有人牽親引戚、不辭辛勞前去拜訪。這樣的冷暖人情、炎涼世態,怎不叫人傷心?
為何世上總是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為何同是天涯淪落人,也少有人願意伸出援手?也許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無法兼顧他人。而好事總是不成雙,壞運卻往往是連連來,這種“屋漏更遭連夜雨.船遲又被打頭風”(元·高明《琵琶記·伯喈思家》)的景況,也並非不常見。閩南語中便有:“塗、塗、塗、塗……,九字‘塗’排做夥(排在一起)”,用來形容狼狽不堪的情況,一個“塗”就已經夠狼狽的了,何況九個那麼多呢!
這時候,有些人會做出“打腫臉充胖子”的事,拚命地製造一些假象,來掩飾自己不佳的狀況。對此,宋朝的大文豪蘇軾便不以為然,他在《超然台記》一文開始時便說:“凡物皆有可觀。苟有可觀,皆有可樂,非必怪奇偉麗者也。餔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飽。推此類也,吾安往而不樂?”他相信萬物都有可欣賞的地方,若能從這些小地方得到樂趣,才是最難能可貴。所以.即使處在不利的情勢中,也應該要隨緣自適才好。歐陽修在《伐樹記》中也說:“凡物之幸與不幸,視其處之而已”,萬物的幸與不幸,先天條件與後天環境固然具有決定性的因素,然而更重要的是個人如何自處其中。若能學會由人轉境,而不是被外界事物牽著鼻子走,調整心態與看待事物的角度,泰然處之,也許便能如蘇軾所言:“吾安往而不樂?”
失去金錢的人損失甚少,失去健康的人損失極多,失去勇氣的人損失一切。
後記
鑒於本書是麵向廣大中小學生的勵誌性讀物,所以在編輯過程中收錄了許多有關方麵的文章。但由於來源較為複雜,很多文章未能與原作者一一取得聯係,在此謹表歉意;並請作者朋友們盡快與我們取得聯係,以便敬奉稿酬。
本書編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