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對現有的有關我們道德情感的性質和根源的不同理論中最著名的和最卓越的理論加以考察,我們就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那些理論都與我一直竭力在加以說明的這個理論不是在這一點就是在那一點上相吻合。如果我們對已經闡述過的每一點都作了充分地考慮的話,我們就能夠很容易地解釋清楚是對天性的什麼看法或什麼方麵在引導著每一個不同的作者去形成其獨特的體係。在這個世界上每一種曾經享有過任何聲譽的道德體係也許最終都是來自我一直努力在揭示的那些本性中這一個或那一個。由於在這一方麵他們所有的體係都是建立在自然的天性上,所以他們在某種程度上都是正確的,但是由於其中的許多是來源於對天性的片麵的和不完全認識,因而其中有許多在某些方麵又是錯誤的。
在對道德本性的探討中有兩個問題必須加以考慮。首先,美德存在於何處?是什麼心境,或者說什麼行為風度構成了尊重、崇敬和認可的天然對象的那種卓越和值得讚賞的品格?其次,是心靈裏的什麼力量或官能使我們對這種品格——不論它是一種什麼樣的品格——產生好感?或者換句話說,使我們心裏喜歡這種行為風度而不喜歡另一種,把這種稱做正確的,另一種稱做錯誤的;把一個視做認可、榮譽和獎勵的對象,把另一個視做責備、非難和懲罰的對象。這些又是怎樣以及通過什麼方式產生的呢?
當我們考慮美德是否像哈奇森博士所想像的那樣存在於仁慈之中時,或者像克拉克博士所設想的存在於按照我們所處的不同關係而進行的一切活動之中時,或者像有些人有過的看法存在於我們對自身對現實可靠的幸福的明智而謹慎的追求之中時,我們就是在考察第一個問題。
當我們考慮是由自愛才使我們愛上了這個具有高尚道德的品質——不論它是存在於什麼之中,自愛使我們覺察到不論是在我們自己身上的抑或是在他人身上的這個品質都最有助於促進我們自己的個人利益;還是由於理性才使我們愛上了這個有高尚道德的品質——理性用向我們指出真理與虛偽的區別同樣的方式向我們指出這個品質與那個品質之間的區別;或者由一種稱做道德的特殊的洞察力(這種有道德的品質使它感到滿意和高興,如同相反的品德使它反感和厭惡一樣);或者最終由於人性的某一本性,例如對同情的限製等等時,我們就是在考察第二個問題。
我將從考察有關第一個問題已經形成的那些體係開始,然後隨著進入考察有關第二個問題的那些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