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郎平:堅持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強者(1 / 3)

在常人看來,運動員忍受痛苦是理所應當的。但是,每個人都是血肉之軀,真正做到堅持不懈並不是那麼容易。郎平用自己堅強不息的精神追逐著自己的夢想,也許她付出的汗水並不比其他人多,但是她更懂得堅持——從她還是一個孩子的時候起,她就知道自己的方向。雖然這個夢想在當時看來是那麼遙不可及,但是郎平相信事在人為,她用實踐證明著自己的實力。

想的種子在春天萌發

郎平出生在北京。

那是1960年的冬天,中國正值自然災害嚴重、政治局勢動蕩不安的時期。當時,由於天災人禍等諸多因素,使這個小女孩生活在貧困之中。由於生活條件差,郎平從小就體弱多病,母親為了給她補充營養,總是用小米粥來喂她。現在的人也許會覺得這根本滿足不了嬰兒的營養需求,但是對於當時的孩子而言已經是特別優待了。

郎平的媽媽是一個勤勞樸實的人,她愛自己的孩子,但是卻從來不會嬌慣她。麵對艱苦的生活條件,母親用沉默和堅強堅持著,就是這樣的堅忍對郎平後來的成長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艱苦的生活並沒有讓郎平感到難過,對於她而言每段曆程都有其特別的意義。

在郎平7歲那年,她邁進了小學的門坎兒,開始了她少年時代的讀書生涯。說起她的性格還有些特別,因為她的父親是北方人,母親是南方人,所以她既有北方人的豪爽與豁達,又有南方人的細膩與溫婉,以至於她小的時候動起來像個男孩子,靜起來又像個淑女。有一次,幾個男孩子要和她比賽上樹——如果換作是別的女孩,一定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郎平卻二話沒說,三兩下就爬了上去。從此,郎平不服輸的個性在小朋友之間就出了名。

郎平對於排球的熱愛源於她的父親。父親一直都是一個體育迷,每當節假日他就帶著女兒到北京工人體育館去看比賽。在比賽中,父女倆總是表現的異常興奮,經常會隨著比賽的進程而激動不已。父親對體育的酷愛,影響著年少的郎平。後來,在郎平回憶年少時光的時候,和父親一起去看比賽成為最美好的一段。從那時起,在郎平的心裏就種植下了一顆希望的種子。

隨著時間的推移,郎平喜歡體育的心情變得更加明顯。郎平總是積極地參加學校舉辦的運動會,但是這遠遠不能滿足於她的欲望。而且,郎平的個子很高,站在同伴之中猶如“鶴立雞群”——郎平知道自己的天賦,隻是機遇還沒有到來。

1973年的春天,在郎平的人生中是一段特別的日子。一個周末,在北京工人體育場內舉辦了業餘體校的招生活動。在排球班的老師挑選隊員時,當時剛剛升人六年級的郎平以“鶴立雞群”的身高優勢被選中。不過,選中隻是第一步,緊接著還要麵臨測試賽。這個消息猶如和麵的春風,使郎平的心頭掠過一陣清涼和舒暢。她知道,夢想的種子要發芽了。

就這樣,在一個周末,郎平和其他幾個被選中的同學結伴來到了體校參加測試。測試場內雲集了很多人,郎平的心中暗自焦慮,她非常害怕失去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並下定決心要努力做好每項測試。測試的科目很多,有彈跳摸球、速跑等,郎平都盡自己的全力去應考,最終她用自己的實力征服了教練。

從那一天起,排球就闖進了郎平的生活,並改變了她的命運,使她的一生都與排球緊密相聯。

曾想放棄,卻毅然選擇堅持

運動員的辛苦是很多人不曾想象的,很多運動員都是從小就開始經受常人無法承受的痛苦。郎平最初在體校從事訓練的時候正值夏季,從六月開始,驕陽如火一樣照射著大地,酷暑下,郎平和隊友們都堅持訓練。這時的訓練難度並不是很大,而且源於最初的好奇心,郎平每天都感覺非常快樂。但是,到了八月的時候,訓練的難度逐漸加大,天氣也變得更加悶熱。北京的“桑拿天”蒸發著小運動員們的汗水,嚴格地訓練更加讓郎平覺得不堪重負。

很多隊員都開始打退堂鼓。大家看著其他同齡人每天過著悠哉的生活,心裏很不平衡,於是都紛紛離校。這些人的離開讓郎平非常猶豫,她不知道自己應該堅持還是應該放棄——她知道自己已經踏上了尋夢之旅了,但是卻看不到燈塔。而當自己最好的隊友小陳也要離開的時候,郎平的信心的確開始動搖了。

小陳也和郎平一樣,心中揣著對於體育的夢想,但是現實中嚴酷的身體磨礪是她始料未及的。她決定放棄,並在走之前對郎平說:“我很喜歡體育,我知道你和我一樣,但是我從小到大還沒受過這麼多的苦。以後我把體育當作一般的愛好就可以了。再說,那麼多人都想當優秀的運動員,有幾個人真正地獲得了成功呢?”就這樣,小陳“瀟灑”地退出了。之後,郎平開始一個人孤單地往返在家與體校的柏油路上,並在訓練場上孤單地麵對乏味、枯燥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