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你想象中差?”張墨有些驚訝,不過隻當是寧雲少不更事。想來這寧雲才剛剛入行,對於這些東西自然是不明白的。
其實這倒不怪寧雲,雖然電視台的後台他沒怎麼進過。但想來跟很多行業差不多,不過這一號攝影棚的後台確實比寧雲想象中的差上些,也難怪他會說剛才的話。
要是讓寧雲看到以後跑外景拍攝電影、電視劇時臨時的後台跟化妝間,那他就知道什麼叫簡陋了。很多人都難以相信那些如花似玉的裝扮,都是從非常簡易的小房間內打扮出來的。裏麵甚至是演員們吃飯、休息的地點……一切光鮮的背後都有著不一樣的過程。
“嗬嗬,雲仔!你要是去過其他地方的後台就知道,我們無線TVB的設施算是頂尖的了。如今能跟我們抗衡的,充其量不過就是如今的麗的電視台而已!”張墨有些自豪的說道,要不是今年的邱德根收購麗的,估計無線TVB很多高層都已經認為將麗的電視台踩到二線去了。
大家都知道麗的落於無線之後,直到上世紀70年代初才跟無線一樣“免費入屋”,其時自然早失先機,無線已經形成慣性收視,當時無線的《歡樂今宵》家喻戶曉,是香港電視史上最長壽的電視綜藝節目,每個周末香港人都習慣了一家老小坐在電視機前一起欣賞《歡樂今宵》,自電影大亨邵逸夫接任了無線董事局主席之後,便將重點放在了香港自身電視劇的開拓上。
1978年,香港另一家免費電視台佳視倒閉,台前幕後大量人才流向無線和麗的,鄭裕玲到了無線,米雪、文雪兒、魏秋樺等則隨監製蕭笙到了麗的。由於無線人才充足,故接納的佳視人不多,於是不少佳視精英流向麗的,無疑為本來人手有限的麗的奠定了人力基礎,當衝鋒號吹響,才見主角配角勇敢的向前衝。
1979年大獲全勝的武俠電視劇《天蠶變》是這次電視戰的先遣隊,由蕭若元(經典電視劇《鱷魚淚》、《大地恩情》、《大內群英》,經典電影《省港旗兵》、《法內情》、《鹿鼎記》、《唐伯虎點秋香》皆出自他的手筆)主創的《天蠶變》創造了香港電視史上自創武俠劇的先例,當時其他武俠劇都是改編自小說,而《天蠶變》是先有電視劇,後在觀眾強烈要求下編劇之一的黃鷹寫成了同名小說,更火速被當時著名的邵氏電影公司改編成電影。
打破大團圓傳統的《天蠶變》憑著扣人心弦的情節、紮實的動作設計和徐少強、餘安安等的精彩演出迅速贏得觀眾青睞,首播平均有超過百萬觀眾收看,成功打破與無線慣性收視差距,徹底打散無線當時在八點至九點時段的所播放的所有單元劇,令到無線在兩周後即腰斬所有單元劇,更從片場拉回正在趕拍電影的當年首席武俠小生鄭少秋,夥同趙雅芝、汪明荃、黃杏秀、陳玉蓮、歐陽佩珊五花旦拍出了另一部經典武俠劇《楚留香》對陣。
《天蠶變》於香港電視史的另一重要意義是當年麗的看準了無線在晚上八至九點時段是專播一些散的單元劇,於是安排《天蠶變》於周一至周五每天連續播放,結果逼得無線不得不重新排陣,往後兩家電視台都開始在周一至周五每晚播放兩線劇集,這一排陣一直沿用至今。
到1980年的9月1日,山雨欲來風滿樓的香港電視圈終於狂風大作,雷電交加,無線亞視的第一次大戰正式揭幕,當日晚上在黃金時間越戰越勇的麗的電視推出了集全台精英籌備多時的“千帆並舉展繽紛”九月攻勢,一氣推出三套全新的劇集,分別是鄉土情濃的《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古裝劇《風塵淚》以及首開先河的青春片《驟雨中的陽光》。《風塵淚》反響一般,但《大地恩情之家在珠江》與《驟雨中的陽光》則電中觀眾軟肋,成功打動不少觀眾轉台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