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口秀:
人人都能成功。
一重塑你的“新形象"
為了便於大家掌握脫口秀,我們在研究語言這種現象時,沒有強調、分析或是什麼透視的方法,而是作了一些通俗的解釋和歸類;要記得的是,無論那一種方法,都是別人強給你的也許不叫方法的方法,或沒有方法的方法,才是有益的。如果把說話當成“學問”和科學,甚至可以說是有害的。語言從本質上講是非理性的,我們在這裏為您提供的是一種淺顯的“脫口秀”模式。隻想借這一本書,讓您大致了解一下“脫口秀”,啟發您的思路,幫助您找一點感覺。所謂隨機應變就是知道別人曾經怎麼“秀”過,自己也能變通,即興發揮一下。沒有人能教會你學不會的東西,一切都裝在你的大腦裏。這本書是在用各種各樣的話題提醒你,你也可以成為“秀口”,隻要你願意。隻要願意為“秀”而開口,太喜歡動腦筋的人,往往張不開口。不要拚命去研究什麼演講、口才、幽默、辯論,隻要熟悉他們,你就張開你的“大嘴”。這樣一說,相信你已學到足夠多了。
二從現在做起
很少有人不注意自身的形象,我這裏所指的“新形象”就是有強烈的“秀口”意識的這種形象,可以說建立以語言為核心的“新形象”是生活方式的革命。他的意義比煆煉身體、比性感迷人的健美操更深刻,更有前景。沒有人願做第二個麥當娜,沒有哪個女人願做“肉彈”,因為人們隻能區別靈魂,很難區別肉體。但是總有人想做拿破侖,總有人要做希特勒第二,也會有人想做列寧、愛因斯坦、邱吉爾。因為人們的本能都是向前看的,體形和外在的一切都是很容易被拋棄的,就像現代西方又開始流行“骨感美人”,而個人的特質和內在的一切將是永恒的,性感明星即使完全被另一個肥美的女人複製,“明星”也不能複活。可是內在氣質不同。它一旦被複製就很容易“複活”。凝聚巨大的能量。所以,拿破侖、希特勒、卓別林是死後不死,經常在人們的意識中“複活”,在人們的語言中“複活”。從現在起你可以“複活”別人,也可以“複活”一個新的你。那裏麵或多或少能找到過去的影子。
三未結束的結束語
在這裏想糾正一個問題。寫書編書不是有學問,也不是做學問,是“為人民服務”、為讀者服務,編書的人就是舞台上“跑龍套”的人,做別人不願做的事,為讀者節藥時間。不要太介意說法的對與錯,僅僅是為引起讀者的注意提供一種“說法”,就像生活中一樣。沒有說法就不會有興趣,就沒有語言,說白了就是低能,是當今社會一種最愚蠢的人,往往正是這種人認為自己發現了“真諦”。當然他的態度是誠懇的,並且對他人特別尊敬。因為他們需要別人理解他們對發現的“真諦”密而不宣的方式,他們的優越性就存在那些“秘密”之中。他們希望始終擁有“部分”解釋“秘密”(即真諦)的權利。決不會把“秘密”公布於眾。而我們隻是讓解釋“真諦”的權利屬於大家、屬於每一個讀者。序
令歐美、港台公眾發燒——脫口秀
“脫口秀”原是港台媒體對英文Talk show的音譯,意為“訪談節目”,具體指節目主持人與來賓談話和上門對人物的訪問。脫口秀實際上不僅是Talk Show的音譯,同時更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罕有其匹的意譯。正如CoCo Cala譯為“可口可樂”一樣巧妙絕倫,讓人驚歎的說出了Talk Show的特點和要求,那正是反應敏捷,應答巧妙,脫口而出,出口成章(秀)。“脫口秀”、“作秀”、“秀”是港台媒體使用率最高的流行詞彙之一。“秀”是Show的音譯,意為展示、顯示,含有漂亮、瀟灑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