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章 再聞故人名(第一更)(1 / 2)

周寒時隔短短數日,再次見到楊秀花時,她躺在床上昏迷不醒。

楊秀花身上滿是傷痕,周寒賜予的鎧甲護臂都已經成了破爛,完全沒有任何的防護作用了。

根據醫治楊秀花的醫者所言,楊秀花透支了自己的所有精神,雖然外傷被治療了,但能不能醒過來,仍要看楊秀花的意誌。

罪贖軍在接到周寒命令,出征苜國王都時,有一萬兩千正軍和三千的預備役,但當白虎軍趕到時,隻剩下了不到三千人,這不到三千人的罪贖軍都是正軍,而當知道敵人撤退,他們守住了苜國王都後,這不到三千人裏,有許多人如楊秀花一樣立刻倒地,其中一些人更是當場死亡,連搶救的機會都沒有,他們都與楊秀花一樣,在連續的戰鬥中,和決死的意誌中透支了自己。

十二名罪贖軍部將,隻活下了一個叫做常昆的部將,其餘部將盡皆戰死,部將以下的曲長屯長,更是死傷無數,他們都在決死攻擊中,親自帶頭衝在了前麵。

剩餘被救治的人裏,還清醒的人,不到五百人,他們為自己守住了苜國王都,等到了周寒的援軍而自豪,因為罪贖軍的榮耀被他們守住了,他們的犧牲並沒有白費。

周寒無法告訴他們,因為苜國王都四麵城門的損毀,因為城中在攻防戰中的戰鬥,這座城已經沒有任何防護能力了,這也是吳軍和齊軍在周寒的到來後,迅速退走的原因之一。

但罪贖軍的犧牲,也並非是毫無價值的。

當周寒知道吳軍和齊軍圍城時,知道罪贖軍危險了,而他率領的大軍盡管加快了步伐,仍無法在罪贖軍被全部殲滅前趕到,因此讓梁啟隆率領白虎軍去救援罪贖軍,並讓暗部的殺手盡量援助白虎軍,在那些敵人斥候發現白虎軍前,殺死他們,讓白虎軍能在短短的半日內,衝擊了在苜國王都西麵的齊軍軍營。

當時,大亂的齊軍以為自己被周國的大軍攻擊了,不得不匆忙撤退。

他們的撤退,引起了攻入城中的吳軍和齊軍的混亂,這座苜國王都已經沒有什麼防禦能力了,而周國的大軍到來,他們卻擠在城中,如甕中之鱉一樣,除了戰死和投降外再無作用,因此,混亂中,吳國和齊國的指揮者急忙指揮各自的軍隊,撤離了這座城,丟下了一應攻城的器具,這些器具無法在追擊戰中帶走。

遭遇白虎軍衝擊的西麵齊軍,也死傷了不少人,當白虎軍衝入城中時,仍有不少齊軍和吳軍沒有撤離,甚至因為城中混亂,他們都沒有得到撤離的命令,而四座城門雖然被打破了,但都因為是被臨時挖掘出來的通道,寬度很小,不能讓湧入城中的吳軍和齊軍全部撤走,許多人戰鬥了一日,又被罪贖軍的頑強嚇住,在看到不同於罪贖軍的白虎軍後,完全沒有了戰鬥的意誌,在無法撤退的情況下,不是與白虎軍拚命,就是投降了。

吳軍和齊軍沒想到周國的大軍來得這麼快,而最讓他們意外的是罪贖軍的頑強,在如此劣勢中仍堅守城池三日,更是在城被攻破後,仍拚死抵抗,拖住了他們,直到周國的大軍到來。

“陛下,抓獲了一萬俘虜,該如何處置?”在周寒為楊秀花和罪贖軍的拚死奮戰感動的時候,梁啟隆來向他彙報戰果。

城中有近一萬吳軍和齊軍的將領,因為被堵在了城中無法撤退,而又不想白白戰死,因此投降了,在吳國和齊國曆年的交戰中,雙方都有過許多士兵被俘虜的情況,而在短暫的停戰後,雙方都會交換俘虜,因此對於那些吳國和齊國投降的軍隊而言,投降之後,他們還有機會再回國去,而死戰後,就真的回不去了,這也是他們無法理解為什麼罪贖軍會選擇死戰,而沒有一人投降的原因。

“將他們全部坑殺了。”周寒表情沒有絲毫波動的對梁啟隆說道,帶梁啟隆因這命令猶豫的時候,向他解釋:“戰到如今,我們已經沒有任何與齊國和吳國停戰的原因了,而且......”他指著昏迷不醒的楊秀花說道:“既然這兩國打算與我周國宣戰,那我們就必須打痛他們,讓他們知道對我國宣戰的代價,也要給罪贖軍一個交代,他們並不是白白犧牲的。”

“可是......”梁啟隆仍然猶豫,殺俘是大忌,並非是因為什麼人倫理由,而是,如果讓敵人知道他們投降後也會被殺死,那以後就很少再有敵人願意投降了,這回給他們的戰爭造成更多的困難:“請陛下三思。”

梁啟隆沒有說出原因,但周寒身後的一眾謀士,卻連連開口,說出了殺俘的後果,希望周寒改變主意。

“不用三思了。”周寒提高音量,讓那些謀士全部閉嘴:“就讓這些俘虜的死,告訴吳國和齊國,我周國並非軟弱可欺的。”他沒有說出口的是,他並不擔心不會有人投降,在大勢下,該投降的還是會投降的,而如果不能震懾住敵人,那在看到擊破周軍的希望破滅前,敵人投降的可能仍然很小,這次這些俘虜是因為被堵在了城中而投降,而之後可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再堵住如此多的敵人了,還是要靠在戰場上拚殺來獲得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