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 曆史車輪四十八小時(一)(1 / 2)

時間回溯十個小時,東京。

乾佑三年十一月十三,丙子,平旦。

冬至前後是北半球白晝最短的時候,東京真正日出的時間會是在辰時初刻,現在還是寅時,早朝時間都沒到,朝臣們已經陸陸續續地從家中趕過來,於廣政殿東廡下、西廡下等候,一切都顯得是那麼平靜,與往常沒有任何不同。

除了閻晉卿,他這天穿得特別多,很臃腫,並且眼圈略微紅腫。

因為閻晉卿對待執政非常明顯的不滿,讓小皇帝的集團找上了他來共同謀劃大事。閻晉卿慨然參與,但同時卻又首鼠兩端,他對大事能否成功全無把握,但是昨天向另一方通風報信卻失敗了——史弘肇根本就不見他。

他很矛盾,很彷徨,騎牆的願望沒有達成,要步步緊跟小皇帝則又心中無底,偏偏對先帝還保持著一份忠誠——之所以投入小皇帝的陣營,除了對執政的怨恨之外,這份忠誠也在起作用吧。

於是閻晉卿在家裏的中堂一夜未睡,對著先帝的遺像又哭又說,淩晨終於下定了決心,朝服之下穿著軟甲上朝,無論成敗也就是奮力一搏而已。

不過他完全錯誤估計了形勢——他過高地估計了孤注一擲的難度,同時又過低地估計了對方的陣營深度。前麵的錯誤對他來說是喜劇,後麵的錯誤則是悲劇。喜劇即將發生,悲劇還需要時間發酵。

與小皇帝陣營的杯弓蛇影式受迫害妄想不同,楊邠史弘肇等人從未想過造反,他們隻是弄權而已。

無非是楊邠他們弄權弄得非常沒有藝術感,這隻能歸罪於唐末以來的軍閥混戰,讓很多低層軍官與小吏未經足夠曆練便暴得大位,他們都還沒有學會這門政治藝術,甚至更有可能的情況是,他們連這門藝術的存在性都不知道。

正是因為楊邠等人從未想過造反,而且居然一廂情願地以為,先帝遺命自己輔政這種狀態會是永恒的,小皇帝應該始終是俯首帖耳的。

所以他們沒有絲毫的戒備。

於是,當小皇帝劉承佑的身邊嬖幸,翰林茶酒使兼鞍轡庫使郭允明全身鎧甲,領著以散員都虞候奔德為首的數十個殿前諸班甲士從廣政殿中衝出來的時候,群臣都懵然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東廡下閣下等著上朝的楊邠、史弘肇和王章完全沒有想到今天等待他們的是這個,麵對突變他們無所措手足,於頃刻間就被亂刃分屍。

然後,楊邠他們的兄弟子侄、部曲甚至僅僅是親信,都在下一刻被分兵捕殺,就連王章那已經嫁出去、而且纏綿病榻逾年的獨女都不能幸免,當然還有王章的女婿戶部員外郎張貽肅。

將近午時,楊邠等一黨全部伏誅,其中首要的十餘人屍骸,被車載著運往南北市,在那裏暴屍示眾。

東京城內大局初定。

事情並沒完,早朝前的血案,那是所有的朝官都目睹了的,而且清洗楊邠一黨時,因為他們有許多子侄就在殿前諸班任職,軍中互相殺戮,很多人都需要安撫。

雖然中二,雖然魯莽,這點政治智商小皇帝還是有的,即使他沒有,閻晉卿和樞密承旨聶文進也會教給他知道。

參與了大清洗行動的殿前軍軍士們把守住了所有的宮門,劉承佑則在嬖幸近臣飛龍使後匡讚、郭允明和小國舅武德使李業的陪護下,於崇元殿分三批接見了被迫滯留宮中的宰臣百僚、諸軍將校和前任節度使、刺史、統軍等人,由樞密承旨聶文進宣諭,或者皇帝直接麵諭,對眾人曉以利害,直到日暮時分,認清楚形勢的朝臣們才得以離開皇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