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顯德元年三月十九巳時正,即西元954年某月某日十點左右,周軍與北漢、契丹聯軍在巴公驛右側列陣相對。
北麵的高地上是嚴陣以待的北漢、契丹聯軍,北漢主劉崇自領中軍步騎兩萬,契丹北院宣徽使、武定軍節度使、政事令耶律敵祿(字陽隱,被李筠的斥候誤聽為漢名楊兗,再誤報為楊袞)領契丹精騎一萬餘居於西側,北漢馬步軍都指揮使、行軍前鋒都指揮使張元徽率騎軍一萬居於東側。
南麵的平地上則是追擊北漢軍探路先鋒李存瑰而來的周軍主力,人數不到三萬。
時近立夏,河東高原地帶的日出很早,還在卯時初刻的時候,兩軍的先鋒就已經食畢出發,隻須半刻時間,剛剛翻過黑山溝的董遵誨就發現了正在上山且毫無戒備的北漢軍李存瑰所部。隨著周軍斥候騎兵的一個衝鋒,李存瑰倉皇退卻,董遵誨捕獲幾名北漢軍俘虜之後迅速回報。
從俘虜口中得知,此次南侵的北漢軍隊確實是劉崇親自率領的,郭榮大為振奮。
俘虜所說的北漢與契丹聯軍總兵力並沒有嚇住郭榮。相反,他確定了之前李筠軍報中的敵軍為數有十萬之眾,都隻是劉崇的虛張聲勢。因為契丹派來的那五六萬部族軍並無戰鬥力,此次沒有出現在主戰場,而是隻負責聯軍的後勤以及壓製潞州李筠所部,現在前方二十裏處的巴公驛,隻有契丹軍本部騎兵萬餘和北漢軍步騎三萬。
由於擔心劉崇在得到先鋒軍報之後北遁,然後依托界牌嶺阻擋自己援救潞州,郭榮不等河陽節度使劉詞率領的萬餘後軍抵達,毅然自率本軍追擊,意圖與北漢、契丹聯軍會戰於巴公原。出發之前,郭榮派隨軍的澤州刺史李彥崇自領澤州州兵迂回至江豬嶺,令其堅決堵住敵軍歸路,切斷在潞州的契丹部族軍與劉崇主力的聯係,以便將劉崇主力一舉殲滅。
劉崇並未後退,他本來就不是來攻打潞州的,退至界牌嶺守禦毫無必要。
得到李存瑰的彙報,劉崇迅速得出結論,這支周軍騎兵不少,戰鬥力不俗,絕非澤州本部所轄,肯定是那個郭家小子派來救援潞州的禁軍主力。
雖然稍稍意外於周軍的反應迅速,劉崇卻毫不在意,與周軍的禁軍終有一戰,能夠在這裏以逸待勞,而且周軍出動倉促,兵力肯定不如坐守東京那樣充足,自己有契丹大軍為後盾,若是能夠在此地將周軍殲滅,以後前往東京的道路將暢通無阻。
環顧巴公驛周圍的地勢,劉崇迅速下令聯軍退出巴公驛,前往東麵的高地上布陣迎敵,並在巴公原紮下中軍大營。
等到郭榮率軍追到巴公驛東南麵開闊地的時候,看到的已經是敵軍嚴陣以待的場麵。不過郭榮沒有慌張,決戰,不僅僅是劉崇的想法,同樣也是郭榮的意圖。郭榮選擇了離敵軍不遠的一處小高地駐馬,然後迎著東北風逐次下達命令,讓龍旗直立下天子旌旗,並以五軍望旗指揮眾軍布陣。
雖然周軍上下見兩方眾寡不牟,劉詞後軍遲遲未到,心中多少都有些恐慌,但是畢竟訓練有素,在中軍旗牌手的指揮下,各軍逐次應旗,迅速到位。
侍衛親軍馬步軍都虞候李重進與滑州節度使白重讚率左軍步騎六千,居於大陣的西廂,步軍列陣待戰,騎兵在最西麵守住側翼;侍衛親軍馬軍都指揮使樊愛能、步軍都指揮使何徽領右軍步騎六千,居於大陣的東廂,也是步軍列陣待戰,騎兵在最東麵守住側翼;宣徽使向訓和鄭州防禦使史彥超則領精騎八千作為前鋒,正當劉崇中軍;中軍以殿前都指揮使張永德率殿前司親從禁兵五千衛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