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上中天,一支萬餘人馬的步騎混合部隊擺成寬大正麵的行軍縱隊,急速地通過馬溝村邊的官道。
先鋒斥候在進村稍微打探了一下情況之後,就立即派出人員回報中軍,然後便繼續向前搜索,轉眼間斥候的高招旗就已經爬上了黑山溝,而且一下子從五麵變成了四麵。
隨著斥候旗語的變化,行軍縱隊逐漸收縮隊形,開始翻山的前列已經收窄成四列縱隊。
行軍縱隊靠前的位置,兩麵大纛迎風招展,旗帶旗邊正順著風指向隊伍的前方,旗幟中央分別大書著一個“周”字,一個“劉”字。
在兩個孔武有力的掌旗官前麵,一員老將正在催馬前行,南風自身後吹來,把他那雪白的長髯直吹向鼻尖。
回報的斥候一邊打馬跟著老將行軍,一邊匆匆地進行著彙報,老將隻是眯著眼聽著,卻並不說話。等斥候彙報完畢,老將注目前方,默然半晌,然後轉頭向旗牌官楚昭輔下令:“令全軍加速前進。”
巴公原。
周軍沒有崩潰。在本軍右翼潰散,北漢軍擂鼓發動總攻的時候,郭榮自己率親兵頂了上去。
龍旗直將天子旌旗繼續前移,一直頂到了前軍先鋒的背後,隨著郭榮在中軍的一道道命令,周軍這邊同樣是鼓聲震天。
郭榮已經顧不上去疑惑對方的右翼部隊萬餘騎兵為何靜立不動,既然敵人的中軍部隊大部分都加入了攻擊,和他們的左翼部隊都已經衝到了本軍陣前,與他們的右翼部隊隔開了相當的距離,這就是機會。
本軍的右翼是潰散了,六千步騎中還剩下來在進行有組織戰鬥的,已經是不足一千了,但是本軍的左翼和前鋒依然完好,步騎總計一萬四千,足以抵禦北漢軍出擊中的中軍部隊那不足兩萬步騎。
至於潰散的右翼,那就用中軍的殿前司精兵去填補吧。給步騎五千的中軍留下一千做最後的預備隊,其餘的四千人馬對上廝殺過一陣的北漢軍近萬騎兵,足以一搏。
隨著郭榮的決斷,令旗舞動下,左軍李重進、白重讚部與前軍史彥超、向訓部齊齊聽令,一支前移右轉,一支奮勇向前,共同夾擊北漢軍的中軍。
就在身邊的殿前司,則是由郭榮親口下令,殿前司都指揮使張永德總領援軍。
援軍的左翼,由殿前散員都指揮使李繼勳和殿前散指揮使都校慕容延釗督率,主要是集中了殿前司各部的擅射之士,包括控鶴軍中的弓箭直、弩直,以及左射指揮和各班的弩手、弓箭手,在控鶴軍其他步兵和金槍班的掩護下,登上本軍陣地右翼偏西的小高地,以弓弩攢射壓製北漢軍已經實現突破的左翼騎兵。
援軍的右翼,則由殿前司都虞候韓令坤率領清一色的騎兵,主要是鐵騎軍和殿前司其他各班的騎兵散員,集中力量在弓弩手的掩護下堵住本軍陣地右翼的缺口,甚至反擊陷陣,戰而勝之。
郭榮的調度是卓然有效的。
侍衛親軍司部隊雖然是將驕兵惰、品流混雜,但是隻要將校得力的話,他們仍然可以一戰。在李重進、白重讚、史彥超、向訓的指揮下,龍捷左廂都指揮使李千、龍捷左第二軍都指揮使孫延進、前耀州團練使符彥能以及高懷德、董遵誨等人奮勇爭先,周軍左翼與前鋒部隊步騎一萬四千與北漢軍中軍不到兩萬步騎戰得旗鼓相當。
周軍右翼的情況更是令人鼓舞。增援的兩千殿前司馬軍摧鋒於正銳,將正在大肆屠殺周軍右翼殘兵的北漢軍張元徽部一舉擊退,高地上的兩千殿前司步軍用弓弩實現了有效的壓製,周軍的右翼陣地正在逐步恢複當中。
戰場局勢一時陷入了膠著狀態。
周軍的強韌讓劉崇稍感意外,和前邊那次周軍右翼的一觸即潰比起來,反差未免大了一些。尤其是那從周軍的中軍趕去右翼增援的騎兵,也就是一兩千,居然能夠把張元徽的近萬騎兵突破的勢頭打退,確實令人刮目相看。那個郭家小子臨危敢於拚命,居然將自己的天子旌旗頂到了最接近第一線的地方,也是很令人驚異的……不過,這麼做固然是可以鼓舞周軍士氣,卻同樣可以招來速敗。
勝利應該還是屬於自己的,劉崇看了看正在身邊喘氣休息的張元徽,心中想著,如果張元徽當時還在第一線的話,周軍的援兵斷不可能擊退本軍左翼騎兵。不過張元徽身披重甲廝殺了那麼久,不下來歇息一下是不可能的,暫時的退卻也沒什麼,兵力優勢還在自己一邊,等張元徽再率親兵返回戰場,尤其是將兵鋒直指郭家小子的中軍,勝利反掌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