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四章 前哨戰(四)(1 / 2)

隨著契丹騎兵的臨近,殿前司的陣列中緊湊地響起一陣號令聲,前麵三排長槍手在號令聲中依次下蹲或者彎腰,手中長槍一齊向前斜舉著,槍樽斜插入地並且還用一隻腳踩著,一邊準備對抗敵騎的衝擊,一邊為後排的火銃手騰出射界。

這算是火銃全麵替代弓弩之後,殿前司陣列戰法的唯一重大變化。畢竟火銃是完全的直射兵器,在麵對敵軍的騎兵的時候又必須有長槍手護住前列,折衷的辦法就是這個樣子,長槍手不能直立還是會影響他們對抗敵騎的穩定性。

以前的弩手也是取直射,不過在軍中的數量不如弓箭手,並不值當長槍手為了他們的那一點遠射壓製而犧牲自己作戰的效能。所以弩手常常是到陣列前方射完一輪以後就退入長槍手的後方,真正能夠持續發揮遠程壓製作用和遮斷敵軍後續部隊投入的,始終是可以在長槍手後麵進行拋射的弓箭手。

隻不過在見識過了火銃的威力之後,就沒有哪個指揮官不願意讓火銃全麵替代弓弩的,更何況還有郭煒的全力推廣。為了獲得火銃的遠程殺傷力和壓製能力,讓前排的長槍手付出那麼一點穩定性的代價,那完全是值得的,任何具有實戰經驗的指揮官都算得清這筆賬。

注視著前方契丹騎兵的奔馳,殿前司控鶴軍和散員、散都頭、散指揮的指揮使們注意力高度集中,雖然在接戰以後的持續射擊中,負責各排輪換和射擊的會是都頭、副都頭和十將們,但是接敵的第一銃將是由指揮使們下令。

劉延欽,殿前司控鶴左廂第一軍第一指揮指揮使,已故永興軍節度使、京兆尹劉詞的兒子,此刻正騎在馬上準備發出那第一銃的號令。指揮使相比於都頭們更高的地位是一方麵,他們都有馬騎,能夠坐得更高看得更遠,也是第一銃的號令將由他們發出的重要因素。

不管是其父的耳提麵命以及隨父征戰,還是在殿前司的戰爭經曆,劉延欽對戰場一點都不陌生,所以麵對契丹騎兵奔馳而來,他緊張感是完全沒有的。隻不過這次是他自己也是整個殿前司使用火銃手的第一戰,雖然在整訓當中操練了無數次,連演習都進行過幾次,不要說是每個人都熟習火銃戰法,就連他們的坐騎都已經習慣了銃聲和硝煙,但是當真正的第一戰即將來臨,他還是難掩心中的那種興奮。

強自抑製著胸中湧動的興奮和豪情,穩穩地控製著身下的坐騎,劉延欽默默地判斷著契丹騎兵第一排和本方的距離。

三百步……兩百五十步……兩百步,就是現在!

兩百步外的三百名騎兵隊列並不算很龐大,這時候發銃的命中率不會太高,但是騎兵一旦提速衝起來,兩百步隻不過是轉瞬即至,再晚發銃的話,臨敵就射不到幾輪了,那樣前排長槍手的負擔無疑會很重。好在火銃手們練習打一百多步的模擬步軍陣列靶已經相當老到,人馬合一的騎兵在兩百步遠的目標並不會小於一百多步時候的步軍陣列,他們的優勢就是在於高速移動,不過麵對麵疾馳而來的話,這點優勢也就化為無形了。

劉延欽也沒有拉長了調子高聲下令,隻是拿出手銃對著敵軍扣動了扳機。當然,隔著兩百步的距離,就算是一頭恐龍那手銃也未必打得中,劉延欽也就是為了過個手癮,再保護一下自己的嗓子。手銃的攻擊距離比騎弓還是要強的,其聲響又有利於發號施令,實在是指揮官居家旅行自衛殺人的利器,至於說馬上裝彈不如彎弓搭箭簡易,那完全可以在皮袋當中多備幾支裝好彈的手銃,陛下這點大方還是有的。

幾乎所有的指揮使都與劉延欽做出了相同的選擇,這個恐怕就是錦衣衛親軍的那些培訓軍官帶過來的傳統。隨著手銃那稍顯微弱的爆響在隊列當中次第響起,各個都頭倒是不吝惜自己的嗓子,一聲聲有意拔高了調門的“放”字出口,密集的火銃爆轟聲隨之響起,殿前司的陣中騰起了一股青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