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皇恩浩蕩(1 / 2)

初春的河北大地嫩綠剛顯,隻是空氣中還沒有多少水汽,永濟渠也還是因為水淺而行不得大船。但是在過了滄州以後,各條內陸大河終究是開始紛紛破冰,永濟渠一般行船還是毫無問題的,一些趕早的漕船已經漸次北行上溯至幽州。在永濟渠中來來往往的船隻裏麵,那艘逆著主流船河向南而行的花船及其護衛船就顯得分外的打眼。

永濟渠的兩邊都是一馬平川,那些田間地頭上還是沒有什麼人在活動,雖然年都已經過得差不多了,人也都不敢歇得太懶,可貓冬的麥苗卻仍然是矮矮的黃黃的,農夫們並沒有著急上火地來給麥苗澆返青水。在這樣冰雪初化的天氣裏,麥苗還是需要細心保養的,否則稍微一不注意還是有可能被凍死了,辛苦捱過了一冬的希望就這樣被胡亂的勤快給折騰掉了,那可真是沒地方哭去。

在船河當中取逆行方向的這艘花船規模頗大,都頂得上在其身邊過往的好幾艘漕船了,因此也占據了永濟渠的中心航道,再加上花船前後兩艘護衛船,登時就把中心航道給塞得滿滿的。

看著花船桅杆上麵懸掛著的旌旗和立於護衛船船頭的壯健漢子,一路上遇到的漕船無不是匆匆避讓,反正漕船在北上的這一路來始終都是順利得很,在這個時候稍微讓一讓卻也不會誤了期限,可若是一不小心衝撞了貴人,那就實在是擔當不起了。

花船上,一雙素手掀開了主艙的窗簾,打裏麵露出來一張粉雕玉琢的精致小臉,正在那裏好奇地打量著永濟渠中來來往往的船隻,還有渠岸邊上的幾行榆柳和遠處無垠的田地。從她的眼中看來,這些田地中的麥苗和岸邊的榆柳比之幽州地方也沒有什麼不同,隻不過這邊的土地回暖得早那麼一些,榆柳發芽也就要早那麼一些,自從過了白溝河以後,一行人由坐車陸行轉為行船,她已經多少體會到了一點南國風韻。

“陛下就在東京等著奴麼?去年夏天麵聖的時候奴偷眼瞧過,比起幽州的那幾個漢兒子弟,陛下可要風采出眾得多了,更不要說和那些腥臊胡虜比了。聽說東京城內就有大河穿過,河中漕船連天蔽日,河邊榆柳成行,那景致比眼前還要繁華吧……”

這就是趙曼卿和頡跌彥貴議論的那個趙家小娘子趙淑媛了,聽著她現在的這種自言自語,看樣子她對入宮倒是蠻期待的。

說起來也是不幸,她出生的那年正值其父、其祖戎馬倥傯,幽州、河北和中原的局勢猶如走馬燈一樣變幻無常,父祖早早地就離開家隨著契丹主南征去了,然後就再也沒有回家。在她的童年印象中,根本就沒有父祖的形象,一直到了去年夏天才真正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個什麼樣子。

父、祖同時離家南征,父親從此即南北相隔,祖父雖然北返卻被新任的契丹主幽禁起來,不逾年即告離世,就連尊貴慈祥的祖母也沒能看到她成年,趙淑媛的童年是淒苦的。好在還有姨祖母和母親疼她,也好在趙家畢竟是幽州當地的大族,因為趙德鈞、趙延壽父子在幽州的根基十分深厚,趙匡讚在南邊也很得信重,所以幽州趙家對趙延壽的這個孫女照顧得是相當的周到,一切都是和趙延壽尚未失勢的時候差不多的教養模式。

正是因為有了幽州趙家的庇護,有族老趙行德這個族曾祖的親自看顧,趙淑媛得以和其他的大家閨秀一樣成長,其間或許少了一些至親的愛護,卻也沒有遭遇這個時代有些大戶人家都難以避免的離亂。

隨著年齡的增長,及笄、待字閨中……很快就到了要出閣的年紀,大概是姿貌妍柔的趙延壽和興平公主的優點合成了其父趙匡讚,再加上其母劉氏也是樣貌出眾,趙淑媛出落得亭亭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