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郭煒的預期,他始終等待著的這份表章隨後就到了,顯德九年的十一月底,武平軍節度使周保權以衡州刺史張文表舉兵叛亂一事,乞師於朝廷。
周保權的乞師表章到達東京的時間,比起張文表求潭州留後的表章晚了有十來天,這卻是相當正常的。
在張文表這邊,他從衡州興師剛剛攻下了潭州,即派遣使者馳奏東京,就指望著及早獲得朝廷的正式名分,途中唯恐走得慢了。
而在朗州那邊呢,雖然有周行逢臨終之前的百般叮囑,可他們終究還是沒有辦法準確地預計到張文表的叛亂,等到知潭州留後廖簡戰死,潭州失陷於叛軍,然後紛亂的敗兵把消息帶到朗州,這時間就已經過去了十多天——廖簡太輕視張文表了,不光是隻顧著飲宴而沒有發兵出城拒戰,甚至都沒有派人向朗州報訊,而雜亂的敗兵跑回朗州的速度可是根本不能和驛傳相比的。
接踵而至的是南平的使者。周保權在獲悉張文表叛亂之後,果然是遵照周行逢的遺命,一邊讓親衛指揮使楊師璠率軍往潭州方向抵禦張文表軍,一邊派使者到東京向朝廷乞師,同時還向就近的南平求援,南平在接到周保權的求援信之後自然也就向東京派來了使者。
隻不過南平的使者帶來的卻不隻是武平軍內亂的消息,當然,另外的這個消息還是在郭煒的意料之中。
顯德九年的十一月二十,檢校太尉、荊南節度使高保勖病故於江陵,臨終的時候以自己的兄長前荊南節度使、贈太尉南平王高保融的長子高繼衝為荊南節度副使,權知荊南軍府事。
處理周保權求援信的,其實是南平當時實際主政的高繼衝,到東京給朝廷報訊的使者自然也是高繼衝派出來的,這個使者除了向朝廷報告武平軍的內亂之外,更重要的任務還是報喪,然後等待朝廷對高保勖的封贈和對高繼衝繼位的確認。
有了周保權向朝廷乞師的表章,而且位於武平軍北麵的南平也知道這件事情,朝廷向武平軍出兵就是順理成章的了,樞密院軍谘部運籌司準備的軍事計劃終於可以啟動。
當然,這份軍事計劃在進入實施階段以前,還需要得到兩府的批準,這是朝廷的體製所限,皇帝其實是不能獨裁的,即使郭煒如今的權力威望已經趕得上高平之戰以後的郭榮,和通常的開國皇帝差距都不大了。郭煒可以用自己的權力威望壓服宰相和樞密使,讓他們都順從自己的意誌,但是在體製上而言,出兵終究還是需要兩府的同意。
“前番衡州刺史張文表具表京師,以知潭州留後廖某作亂,被張文表出兵討平,張文表以此向朝廷請潭州留後一職。現在朗州周保權卻說是張文表興兵作亂,不光是竊據了衡州、潭州,還意圖引兵再攻朗州,欲盡滅周氏,周保權由此向朝廷乞師,請朝廷出兵平定並且作出公斷。朕看荊南高繼衝的表章,卻是周保權之言屬實,眾卿以為朝廷應該如何處斷啊?”
滋德殿中君臣濟濟一堂,幾個宰相和樞密使,還有三司以及樞密院具體部門的官員,加上三大禁軍軍司的主官,把滋德殿禦座的左右給圍得滿滿登登的。自從商議北伐幽薊的朝議之後,滋德殿中第一次集中了這麼多的大臣,都快要趕得上崇元殿朝會和廣政殿內殿起居日的規模了。
郭煒其實很想直接把自己的意圖給擺出來,不過他也知道,要是自己在一開頭就定下了調子的話,以自己這一年多以來形成的威勢,群臣之中恐怕就沒有幾個人會當著眾人的麵提出異議,那樣就會在實質上造成自己的獨斷專行。
雖然獨斷專行是很爽的事情,而且僅就當前的這件事而言,郭煒也有相當大的把握,即使自己獨斷專行也並不會造成什麼危害,但是朝議的習慣一旦形成,影響的可不會僅僅是今天的這一件事。一人計短兩人計長,郭煒心知自己不能夠一直依賴著穿越者的先知能力吃飯,尤其是在自己對時勢造成的影響越來越大的情況下,將來有很多事未必會按照自己記憶當中的劇本那樣演出,因此集思廣益才是正道,不能在朝議中形成皇帝獨斷專行的習慣。
而且讓群臣先發表意見,除了明確各人實際的觀點看法以外,還可以讓郭煒結合自己的認知對群臣的執政能力作出更加細致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