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 在台灣看不到隨時會爆炸的憤怒(1 / 2)

張鐵誌:《亞細亞的孤兒》這首歌真的非常好聽。我在聽羅大佑現場演唱的時候,覺得這真的是一首經典歌曲。這首歌可以代表台灣20世紀80年代的氣氛。我剛剛提到1987年之前台灣社會利益的解放、公民社會的形成、威權體製的解除。1987年到1996年是台灣民主的陣痛期。雖然1987年宣布解除戒嚴,開放報禁黨禁,可是當時的台灣離民主還非常的遙遠。90年代初,台灣民眾還無法享有基本的言論自由,比如不能主張共產主義。從1987年到1991年,主張共產主義還是叛國罪。可是一個言論自由的社會應該是允許民眾主張任何主義的,即使我不讚成你,我也保護你說這個話的自由。這個大家都非常了解。

到1991年才廢除了一條法律——《刑法》第一百條,從此確保人們可以主張不同的思想,自由信仰的權力得到保障。到1994年,第一次選台北市長、高雄市長和台灣省長,民主化的過程經過了十年才慢慢完成。這是一個巨大的轉型,包括李登輝上台實行本土化。這個本土化有褒有貶,很多人不喜歡,但是也有很多閩南人因為以前受到國民黨的長期壓迫,在本土化政策中感覺站起來了。1993年、1994年前後是矛盾衝突非常劇烈的年代,直到2000年才緩和下來。2008年之前,無論是因為阿扁貪腐案,還是因為紅衫軍,或是兩岸時而緊張時而舒緩的關係,兩岸議題在台灣一直是一個非常令人緊張的議題。然後到了本次大選辯論(2011年12月3日),我覺得這次辯論是整個過程的縮影。

2010年台灣的五都選舉就是相對平靜的一次選舉。一方麵,“雙英”(馬英九、蔡英文)都是理性的人;另一方麵,民眾厭倦了過去十幾年政治上的激情。但是因為民主化的過程中,很多人長期受到國民黨教育的影響,不可避免的,他們對新的轉變不習慣,會感到不安。現在,我覺得台灣進入全麵的小清新時代,以前小清新指的是台灣的獨立音樂,可能大家也喜歡陳琦貞、張懸、蘇打綠,他們確實非常小清新。小清新也同時反映在很多層麵上,比如說電影《那些人》。那之前台灣也有各種青春電影,從《藍色大門》到新電影《星空》,我覺得這反映了台灣的時代氛圍,這些導演都會去拍關於青春的電影。

政治上也一樣,這幾次的選舉,藍綠陣營都推出許多公仔,去年(2010)我去蘇貞昌他們的商品部看,真的嚇一跳,很多可愛的商品完全沒有政治氣息。包括這次小英(蔡英文)也出了一個英文專輯《英文歌》,封麵極其可愛。因此我說這是全麵小清新的時代,這個小清新風格代表台灣慢慢脫去暴戾之氣。

政治上是這樣,那麼民間呢?回到一開始談的問題,台灣的公民素質在大陸看來是提升了,這是民主化的關係,那麼什麼是民主?民主說到底就是對個人價值的尊重,對個體權利的保護,是對人的尊重。

這個尊重表現在許多層次,比如官民之間,我必須承認,在大陸有些事讓我很不舒服。比如北京地鐵站都有安檢,安檢人員態度很糟糕;比如在廣州買票,(售票員)都是晚娘(方言,意為“繼母”)麵孔,他討厭我,我也討厭他。台灣過去也一樣,公務員都是高高在上的姿態。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台北市推出一個政策,民眾到公務場所辦事情,台北市長要求將公務場所辦事的台子降到跟我們一樣的高度,不管什麼事情都有誌願者給民眾送茶,徹底為人民服務。改變高高在上的姿態,這是官與民關係中最細微的變化。

同樣,人和人之間的關係也有很大的改變。一個比較不民主的社會中,往往充滿各種意識形態、謊言和潛規則。如果充滿各種潛規則,想必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是非常低的。而在相對透明的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度比較高。在現在的台灣,人和人之間的信任度是比較高的。在今天的台灣社會,也有很多民眾被欺負,被強製征地,但是民眾可以給報紙寫信,可以去找議員,可以走上街頭抗議。這些合法機製的存在,使社會的暴力大大地減低了。我們看不到那種憤怒,那種隨時會爆炸的憤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