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現場互動:最好的信仰通過獨立思考得來(1 / 1)

學生提問:請問章老師如何看待獨立思考和信仰之間的關係,又怎麼看待信仰缺失的問題。

章立凡:這個問題很重大,你一說信仰我倒退三步。我們真的生活在一個沒信仰的時代,而且這個時代已經存在很多年。可能是以往的過度信仰造成的一種惡果,其實過度信仰就是迷信,最後變成大家什麼都不信,誰心裏也沒有權威了。

我個人覺得,你認準一個東西,相信它,某種主義也好,某種宗教也好,最好不是因為大家都信了你也去信,而是你自己思考過後認為它是對的,然後你沿著它這套思維框架去繼續深入。如果你把它稱為信仰,我認為起碼是自己腦袋重新走過一遍,通過獨立思考而認同了以後,才能談得上信仰,我不知道這樣回答,你是不是滿意。

學生提問:剛才你提到過一個命題,文化是體製的基因,體製是文化的環境。我現在有這麼一個問題,我們現行的體製,現在這個環境是不是能滋生學術獨立、思想自由的土壤?因為我們所麵臨的基礎教育可以說是一種機器,我們製造出來的是統一思想,我們現在缺乏的就是一群獨立思考的人。那是因為我們的基礎教育已經逐漸跟不上這個時代——碎片化時代,碎片化時代最重要的是獨立思考。我們麵對的是海量信息,基礎教育是不是在這樣的時代下應該做出調整呢?是逐漸改良,還是一蹴而就,發生革命式、火山爆發式的改變?我們這些大學生、知識分子能做些什麼?

章立凡:我有一個觀察,任何改革多少都是被迫的,在能夠維持現有的利益機製、維持既得利益和原有體製的情況下,不會有人願意改革。所以任何改革,一是由於它無法再持續下去,再就是因為有太多的外部壓力來迫使它改變。

我個人願意做這種外部因素的一分子,我覺得更需要的是,更多的人認識到這一點,就是所謂“非改不可”。從我個人的觀察來講,現在到了一個曆史的節點,一是所謂的底層也好、群眾也好,已經認為現行的體製不可能再被長期接受;另一個就是上層也意識到,這種體製是沒有可持續性的。

所以我想,未來的五到十年間,不僅是教育,可能還會出現其他方麵的改變。但這種改變是一種和平的、漸變的方式,還是火山爆發的方式,取決於雙方對這件事的態度。

學生提問:這是政治博弈的結果?

章立凡:對,我想是這樣。如果說是雙贏的話,當然改良是雙贏。

學生提問:雙贏的兩個主體是什麼?

章立凡:以往的改良往往是雙贏的。我們拿君主立憲為例,君主立憲是最大限度地保持統治者的原有利益,同時也迫使統治者放棄了相當一部分既得權益。君主放棄眼前利益謀求長遠利益,和更多的人分享原來專屬於他的利益,共和的基礎就是妥協,如果是革命就是推翻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