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暉:東歐劇變到底是怎麼一回事?以前有一種說法:東歐已經複辟了資本主義,東歐劇變就是自由化導致的對社會主義的顛覆。這些話不能說一點道理都沒有,但實際上東歐發生的事要複雜得多,我們對東歐的很多事誤解很深。
以往的主流觀點說東歐劇變是自由化的結果,但自由化是個非常泛泛的概念。如果說自由化被理解為政治資本主義,則是有道理的。但是,政治上的自由主義實際上在今天的西方,應該是社會主義和經濟自由主義的共同基礎。講得簡單一點,今天的西方不要說是社會黨,就是共產黨它也主張議會民主,也就是主張多黨製。你看歐洲所謂的馬克思主義就會知道,我們所謂的自由化指的就是政治自由主義,就是在政治上要搞憲政民主,這是他們左右派共同讚成的東西。與此相反,斯大林搞的是左、右派都不讚成的東西。可以說,政治自由主義就是追求憲政民主,東歐的變革就是實現了憲政民主。
很多人講的自由還有另外一層含義,主要是經濟上的。他們認為東歐的劇變就是要搞資本主義,或者市場經濟、自由競爭、私有化等等。如果僅僅是從這個角度去理解推動東歐變革的力量,我覺得這種觀點值得商榷。當然,可以肯定,東歐劇變的這十多年,它們和中國一樣,都在向市場經濟轉軌,在這一點上是沒有疑義的。因此,在推動劇變的過程中搞市場經濟的訴求肯定是存在的。這種訴求對於劇變也不能說一點都沒有起到促進作用。
東歐現在所謂的轉軌國家有將近30個,像蘇聯、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原來的聯邦已經解體,分成很多國家。它們的情況各種各樣,有些隨著帝國的解體而卷入戰爭,很多東歐國家劇變以後碰到的問題不是體製轉型,而是帝國解體的後遺症。這和主義是沒有什麼關係的,就像蘇聯解體。大家知道,在曆史上,像奧斯曼帝國、奧匈帝國以及清王朝解體以後,都曾經經曆過一段比較混亂的時期。相對而言,蘇聯的解體應該是最平和的。清朝解體以後,民國初年群雄並立,蘇聯至少不是這樣。前南斯拉夫前十年基本上都在打仗,解決的是帝國重構問題。真正所謂的體製轉軌到了第二個十年才開始。
我這裏主要講的波蘭、捷克、匈牙利和前東德,也就是現在的德國東部地區,這幾個地方在整個東歐劇變中走在前頭,而且也基本上完成了轉軌。在這幾個國家,推動變革的政治訴求是對民主、自由、人權的追求,這一點大概沒有錯。如果說到它的經濟訴求,在這幾個國家中,推動劇變的最大經濟訴求,與其說來自自由主義,不如說主要來自經濟社會主義。
我為什麼要講經濟社會主義?本來社會主義包括政治和經濟兩個方麵,但是我們現在有一種弄假成真的見解,似乎一講社會主義,政治上一定是一黨製。東歐諸國搞的肯定不是這個,它們搞的是議會民主,很多人說那不是社會主義。為了避免這種糾纏,我現在就不談政治,隻談經濟。我這裏講的經濟社會主義,和二戰後,蘇聯軍隊進入東歐以後建立的那套體製完全不是一回事,甚至可以說是對立的,而且恰恰是斯大林體製的克星。因此我也可以講,推動劇變的是自由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合力;也可以具體地講,是政治社會主義訴求與經濟社會主義訴求合力結束了東歐的專製製度。
按照最正統的意識形態說法,無論社會主義還是自由主義,它們追求的都是民主。在反專製這一點上,它們是有底線的。當然,如果換一種語言,這個問題就複雜得多。我剛才講的所謂的經濟社會主義,是能夠與政治民主結合的左派思潮。當然我們以前比較喜歡把它叫做民主社會主義或者社會民主主義。西方很多議會下的社會黨、社會民主黨、工黨,往往都主張這個東西。民主社會主義與西方左派的福利國家訴求比較接近,但是在東歐它有一個特點,就是這一套東西是在國有工業的土壤上發展起來的。
劇變前東歐國有經濟一統天下的程度,要比中國在1978年的時候還要厲害。大家知道,中國是個農業國,大部分的人是農民,農民當然不是在國有經濟中生活的。可是,東歐這些國家都是工業國,在劇變以前是百分之百國有,他們和我們不一樣。我們先私有化,而民主化還不知道要到什麼時候,它們是先民主化後私有化。它們劇變的時候,基本上還沒有非國有的經濟。因此它們是在國有工業的土壤上發展起來的這種訴求,和西方不太一樣。西方的民主社會主義,按照有些人的說法就是市場經濟加福利國家,有的人把它概括為生產上的資本主義、分配上的社會主義。也就是說經濟上它還是以私營經濟為主,還是強調市場機製的,但是國家要從平等的角度、從勞動階層的角度、從弱勢群體的角度加以很大程度的幹預。當然最基本的形勢就是高稅收、高福利,進行二次分配,最終達到整個社會非常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