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不能等,要靠找,在最合理的時間抓住最好的決策,就是贏家。
我國北方某牙膏廠在20世紀90年代曾推出十分暢銷的“利齒靈牌”牙膏。該廠於1997年開始小批量生產,因為很適合消費者的口味而大受青睞,很快躋身於幾種名牌牙膏之列,登門求購者絡繹不絕。
這時,該廠本應該抓住機會,擴大生產,充分占領市場。可惜該廠因為人事調動頻繁、領導班子互相製約等原因遲遲未作決定,直到1998年才開始擴大生產。
在此期間,其他廠的新品種牙膏——藥物牙膏異軍突起,源源不斷地湧入市場。這些牙膏含有中草藥成份,在包裝、外觀方麵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因而很快就在市場上站穩了腳跟。此後,這些牙膏逐步擴展銷路,開始與“利齒靈牌”牙膏相抗衡。而“利齒靈牌”牙膏因為產量有限,難以及時應戰,因而不斷丟城失地,眼睜睜地看著別人的生意做大,牌子越叫越響。1999年,“利齒靈牌”牙膏出現滯銷,工廠岌岌可危。公司領導決定以低價手段重新奪回市場,恢複企業的生命。
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原材料價格開始猛漲。雖然該廠是全民所有製企業,原材料由在國家控製下的兄弟企業輸血支持,但是擴大生產所需的計劃外供應量,國家是不管的。在這種情況下,該牙膏廠要想擴大生產,必須出高價購買原材料,而牙膏的成本勢必就會增高。到同年底,牙膏隻能虧本銷售,其他企業見狀也紛紛降價,企業陷入價格戰的泥淖。堅持不到一年,隻得停產關閉,“利齒靈牌”牙膏從此銷聲匿跡。
一般來說,企業的產品都要經過試製、批量生產、投入市場、轉化為貨幣這四個環節。企業再將貨幣用於投資購買原材料,則可以進入下一階段,即所謂的擴大再生產。相對而言,第二階段比第一階段要簡單得多,免去了產品試製、市場開發這兩筆費用,因而規模越大,利潤就越高。但是上個例子中,牙膏廠遲遲未能決策大批生產,擴大市場規模,從而失去了雄踞市場寶座的機會,就是因為沒有根據這一經濟規律行事。企業隻在原有規模上生產,則必然麵臨技術落後、設備老化,遲早必然被新的競爭對手趕上,進而取而代之。
市場上無數事例說明,一段時間的“領頭羊”,可能很快就會被取代,因而還有“其他的羊”窺視它的位置,時時想擠上“頭羊”的位置。當“頭羊”披荊斬棘,終於踏出一條路來時,它早已筋疲力竭、傷痕累累了。這時是新老產品替代的最常見的時候。
與憑空決策恰恰相反的是有根有據,知己知彼,揚長避短,最終決策能做到最大限度地發揮企業的優勢。這樣的決策,隻有成功不可能失敗。在市場中找決策,這是勝利的方法!
企業主管在進行市場決策時,就是使自己的公司成為市場“第一人”。
1935年,捷克布拉格市有兩位商人製造了名叫“Rol-pen”(滾筆)的專利圓珠筆,原理大致與鋼筆一樣,內用小活塞把墨水壓到圓珠上,但銷路奇差。後來納粹席卷捷克,這兩名商人也銷聲匿跡。
四年之後,有位身兼醫學院學生、催眠師、新聞人員、雕刻家以及發明家等多種身份,名叫伯羅的匈牙利人,把這種筆加以改良,並在巴黎取得專利。
伯羅在戰爭爆發時,很明智地遷居阿根廷,然後在那兒小規模地製造和銷售圓珠筆。1945年6月,美國寫利製筆公司已經取得伯羅圓珠筆美國地區的專利權,且正忙著加以改造,以便在全美國展開大規模營銷攻勢。也就是在同年同月,一個鬱鬱寡歡、53歲的美國人在阿根廷旅行,他是為了自己的生意才不得已來到這兒的。大半輩子以來,這個美國人都在失敗和挫折中掙紮,直到年過半百,依然一事無成,默默無聞。
一次,他在與一家顧容談判時,對方手中拿的一支奇怪的筆(他還不知道這就是圓珠筆)引起了他的興趣。經過一番推敲,他弄懂這種筆的奇妙之處,便打定主意要擁有它、製造它、銷售和推廣它,並且要弄出自己的牌子和成為此業的佼佼者。雖然他知道在美國人們還不知道它,但他確信它是人人至少會買一次的東西,是絕佳的禮品。這項產品的最誘人之處在於它的低成本、高利潤,肯定將橫掃全美國。
回到芝加哥,他的信心和熱情受到了打擊。兩個無情的事實擺在他麵前,一個是實力強大的寫利製筆公司,一個是伯羅對這種筆的專利壟斷權。尤其是後者,幾乎令他感到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