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眾人齊力能成神(1 / 2)

鳳山上修渠引水,是件大事。

縣農林局派來技術員,經過勘察測量。認為是個可行方案。

有個問題,資金不足。

縣裏撥了一些款,鎮裏也籌集了一點。加在一起,還有些缺口。

龍鳳村窮,村裏真沒錢。

鎮長王平,對村書記馮大輝,村長龍振山說。

“再增加資金,怕是困難了。你倆合計合計,要完成這項工作,下麵該怎麼做。”

龍振山拿出了個主意:“貸款,村裏有了收益再還。”

鎮長王平分析說:“這個,難度很大。鳳山有收益,至少得三、五年時間。三年信用社收不回貸款,怕是不行。少貸點兒可以,完全靠貸款,信用社不會批的。”

馮大輝幾年中,一直在各村裏摸爬滾打。解決農村問題,有點兒道道。他提出了一個自己的想法。

“搞這個工程,主要是用工多,工價也不便宜。龍鳳村沒錢,但勞力還是有的。給自己修渠引水,出點力總還行吧?如果讓受益的村民,出點義務工。那就可以節省不少的資金。尤其是渠道。自己出點工,才能把水引到自己的地裏。鼓動鼓動,應該能行。”

龍振山沒吭聲,這組織村民做義工的事,他沒幹過。

王鎮長讓他倆回村,和支委、村委商量一下,看看能不能行得通。

召開兩委會。有人說行,有人不同意。

“上邊出錢扶持,給自己辦事。出點工是應該的。”這是一種觀點。

“出點工是應該,可有的家,沒有壯勞力。這個活計,不是誰都能幹的。”

“修好了水渠,各家受益不一樣,這義務工咋分?分出矛盾,最後還是白搭。”

大體上,三種觀點,把問題擺上了桌麵。

事兒挺難辦。

難辦也得辦。不辦光說,全是扯淡。

對這事兒,馮大輝已經思考了幾天,心裏有個譜。

“我有個大致的想法,跟大家說一說,看看行不行?”

“這小水庫是必須要修的,水渠也是要修的。上麵已經答應下撥資金。不足,村裏必須想辦法。”

“沒錢,唯一的辦法,就是出義務工,這是節約資金的唯一辦法。”

“上麵撥的錢,修小水庫的攔水壩,夠了。現在,差的就是修水渠的錢。”

“修水渠,直接關係到各家各戶的利益。這個義務工,就根據各家各戶獲利多少,把它分下去。”

“這裏有個問題,有的家庭,沒有壯勞力,出義工有困難。第二,給各家各戶,分配義工天數,可能會出現分歧。這倆事兒,有點兒不好辦。看看大家有沒有好辦法?”

大家七嘴八舌,議論了一番。各種見解都有,無法統一起來。

馮大輝豎著耳朵聽,把大家的意見盡收耳底。聽得差不多了,他又開了口。

“聽了大家的議論,我有點兒想法,講給大家聽聽。有的家庭有困難,勉強出義工也不合適。對這樣的家庭,我們可以考慮,出一部分資金,來頂替義務工,用秋後的收入來繳納。有的家庭應該多出一些工,可能也有困難,也可以用這個方法,少出點工,交上點錢。這錢收上來,村裏也不要,把這個錢做工錢,發放工人的工資。至於如何分配義工多少,兩委班子拿出個方案,然後交村民討論。這事兒,不可能做到人人滿意。個別人隻想得好處,既不想交錢,也不想出工。這樣的,實在談不攏。那隻好別用水了。”

“當然,在這個事情上,兩委班子成員,還有黨員。必須要有點覺悟,決不能隻打自己的算盤,要給群眾,起到帶頭作用,讓咱們兩委班子,能硬氣的說話。絕不能開倒車,挖坑埋雷。這個醜話,我必須說在前頭。”

大家沉默了一會兒,村長龍振山說話了。

“馮書記這話,我覺得可行。你要想辦點啥事,就不能前思後想,怕這怕那。我建議,為了讓大家夥信任咱們,無論是出義工,還是出錢,咱們多奉獻點。我今天表個態,我雖然沒承包山地,有時間,我一樣出義工。而且,我捐出一千塊錢,支持這個工程。”

村長這樣一表態,兩委班子成員,沒人反對了。

也有人心裏嘀咕:“你說的好聽,你沒承包山地,可你那個貨棧,與誰家掙的都多。”

不管咋說,這事兒,就算定了譜。

在村民大會上,把方案一公布,大多數人積極響應。

辦啥事兒,不可能一切順風順水。

龍振山的話剛說完。萬事通老太太,帶頭鬧了起來。

“建水庫,修水渠是個好事。可是像我們家,沒有硬勞力,要錢也沒錢。啥也出不起!”

老太太覺得,龍振山,平時挺給她麵子的。鬧一鬧,就可能得到好點處。這多年,老太太治村幹部的辦法,多著呢。

沒想到,這一次龍振山,沒給她一點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