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已對大街上的形形色色的人們的憤怒之情已經見怪不怪了。司機也許正因交通堵塞而滿臉怒色;公共汽車上也許兩人正在為搶占座位而大打出手……此種情形,舉不勝舉。那麼你呢?是否動輒勃然大怒?是否讓發怒成為你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且你是否知道:這種情緒根本無濟於事,也許你會為自己的暴躁脾氣大加辯護:“人嘛,總都有生氣發火的時候”、“我要不把肚子裏的火發出來,非得憋死不可”。在這種借口之下,你不時地自我生氣,也衝著他人生氣,你似乎成了一個憤怒之人。
你不得不承認,人人都會不時地表露出自己的憤怒情緒,憤怒這一習慣行為可能連你自己也不喜歡,更不用問他人感覺如何了。因此,你大可不必對它留戀不舍,它不能幫助你解決任何問題。任何一個精神愉快、有所作為的人都不會讓它跟隨自己。憤怒情緒是一個誤區,是一種心理病毒;它同其它病毒一樣,可以使你重病纏身,一蹶不振。
那麼,讓我們來看看心理學家們是如何看待“憤怒”的。這裏所提的憤怒是指當某人在事與願違時做出的一種惰性反應。它的形式有勃然大怒、敵意情緒、亂摔東西甚至怒目而視、沉默不語。它不僅僅是厭煩或生氣,它的核心是惰性。憤怒使人陷人惰性,其起因往往是不切實際地期望大千世界要與自己的意願相吻合。當事與願違時,便會怒不可遏。同其他所有情感一樣,憤怒是大腦思維後產生的一種結果。它不會無緣無故地產生。當你遇到不合意願的事情時,就告訴自己:事情不應該這樣或那樣,於是你感到沮喪、灰心;然後,你便會作出自己所熟悉的憤怒的反應,因為你認為這樣會解決問題。隻要你認為憤怒是人的本性之一部分,就總有理由接受憤怒情緒而不去改正。憤怒既是你做出的選擇,又是一種習慣。它是你經曆挫折的一種後天性反應。你以自己所不欣賞的方式消極地對待與你的願望不相一致的現實。事實上,極端憤怒是一種精神錯亂——每當你不能控製自己的行為時,你便有些精神錯亂。因此,每當你氣得失去自製時,你便暫時處於精神錯亂狀態。
惹人生氣的人有時會後怕,但他同時也知道他可隨意叫對方動怒,從而在感情上控製對方。可悲的是,發怒的人往往認為可以通過憤怒來控製對方。也許你認為自己屬於其中一類人,即對某人某事有許多憤憤不平之處,但從不敢有所表示。你積怨在胸,敢怒不敢言,成天憂心忡忡,最後積怨成疾。但是,這並不是那些咆哮大怒的人的反麵。在你心裏,同樣有這樣一句話:“要是你和我一樣就好了。”你以為,別人要是和你一樣,你就不會動怒了。這是一個錯誤的推理,隻有消除這一推理,你才能消除心中的怨恨。每當你以憤怒來對他人的行為作出反饋時,你會在心裏說,“你為什麼不跟我一樣呢?這樣我就不會動怒,而且會喜歡你。”然而,別人不會永遠像你希望的那樣說話、辦事;實際上,他們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按照你的意願行事。世界就是如此,你不可能期望別人永遠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這一現實永遠不會改變。所以,每當你因為自己不喜歡的人或事動怒,你其實是不敢正視現實,讓自己經受感情的折磨,從而使自己陷入一種情性。為根本不可能改變的事物自尋煩惱真是太愚蠢了。
其實,你大可不必動怒;隻要你想想,別人有權以不同於你所希望的方式說話、行事,你就會對世事采取更為寬容的態度。對於別人的言行,你或許不喜歡,但決不應動怒。動怒隻會使別人繼續氣你,並會導致上述種種生理與心理病症。雖然有怒便發比積怨在胸好得多,但你會慢慢懂得,以新的思維方式看待世事,以致根本不動怒,這才是最為可取的。真的,你完全可以做出選擇——要麼動怒,要麼以新的態度對待世事,從而最終消除憤怒這一誤區。你可以這樣安慰自己:“他要是想搗亂,就隨他去。我可不會為此自尋煩惱。對她這種愚蠢行為負責的,是他不是我。”你也可以這樣想:“我盡管真不喜歡這件事,卻不會因此陷入歇斯底裏的狀態。”這樣,才是最聰明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