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侯君集比李績用兵更加的冒險,勝算沒有超過五成,就敢往前衝。他膽子太大了,而且沒有任何的忌憚。一個人沒有了任何的忌憚,這種人是最可怕的,他是什麼事都敢做的。侯君集雖然是大唐皇帝陛下的心腹,但是他卻實實在在不是大將人選,不是軍隊的福氣,也不是整個大唐的福氣啊。李靖研究過侯君集打過的仗,他打仗太冒險了,完全靠的是一股蠻勁,一股狠勁,對敵人狠,對部下狠,對自己更狠。因為他是大唐皇帝陛下的心腹,一直統領的都是大唐最精銳的軍隊,可以說他打的每一仗,靠的更多的都是士卒的勇猛強悍,而不是兵法謀略。表麵上打的勝仗很多,可是每一仗的勝利都可以稱之為僥幸。兵者,國之大事。每一場大仗都關係到國家的興衰存亡,侯君集這樣打仗憑僥幸的人,怎麼能夠統領大軍,為國征戰呢?
想到這裏,李靖向遠在大唐帝都長安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上了一封密折:“李績,我可以傳授給他我的全部兵法;侯君集,自己隻可以傳授一半。侯君集膽子太大,這實在不是軍隊、國家的福氣。”
看到李靖的奏折,大唐皇帝李世民麵露不悅,不過很快,他就感到坦然。侯君集是自己的心腹,自己和他相交多年,沒有人比自己更了解侯君集這個人的。侯君集膽子太大了,而且沒有任何的忌憚,什麼事都敢做的。這一點,李靖清楚,李世民更明白。沒有忌憚,就沒有畏懼。一個沒有畏懼之心,隻喜歡鋌而走險的人,是最可怕的,你不敢確定他下一步會做出什麼匪夷所思的事情來的。率領大軍叛變、篡國、亂政這些十惡不赦的大罪,隻要他侯君集想到,他是就敢去做的。別看他現在老老實實的,那是因為還沒有到那一步呢,等到他走到那一步,他侯君集是絕對敢幹的,這世上還真的沒有他侯君集不敢做的事情。
於是,大唐皇帝李世民暗中同意了李靖的奏請。
而李玄對於大唐皇帝李世民的詔令詢問,並沒有像李靖一樣提出天資聰穎什麼的,而是對大唐皇帝李世民奏言道:“臣之學問,偏於實用,就如同一把利刃,可以傷人,也可傷己;既可以造福國家,造福百姓,也可以禍國殃民,貽害百姓。因此必須是陛下覺得絕對可靠,品行兼優的人,才可以學習。臣不限人數,多多益善。”
李玄覺得自己在終南山,空閑的時間還是比較多的。既然大唐皇帝忌憚自己,非要自己收徒,那麼自己何不趁著這個機會,培養一批接受新理念、新知識的人才,以後也有幫手可以幫著自己,一起改變整個大唐社會。
李玄的奏言,讓大唐皇帝李世民十分滿意。李玄提出的“絕對可靠、品行兼優的人”,在大唐皇帝李世民的心目中,那肯定是自己出身的隴右李氏皇族最值得信任了。他們的利益,可是和大唐聯係最緊密的,他們也是最忠於大唐的一群人。因此,大唐皇帝李世民下令:“詔令觀德王、宗正卿、隴右李氏皇族主事李雄從家族中選擇五百名品行兼優的人,送往終南山永安王李玄的隱居之所進行學習。”
觀德王李雄接到旨意自是欣喜不已。
房玄齡、杜如晦、劉洎、蕭禹、魏征、崔幹、盧承慶、長孫無忌、岑文本這些人不樂意了,所有人內心裏都暗道:“太偏心了吧。永安王李玄的神仙手段,我們都是親眼看到,有目共睹的,我們也是發自內心佩服的。忠誠可靠,品德兼優,難道偌大的大唐,就隻有隴右李氏皇族子弟能夠做到嗎?我們朝廷重臣的子弟、天下三大政治勢力的子弟都是對大唐不忠心的,都是品行不好的嗎?大唐皇帝陛下吃飯,總得讓我們這些緊跟著您的臣子、勢力喝口湯吧,您大筆一揮,五百名隴右李氏皇族子弟進入終南山學習,我們緊緊跟隨您的臣子、勢力隻能眼巴巴的看著,這可不行。這事,得找大唐皇帝陛下說道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