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 房玄齡的分析(1 / 2)

太子承乾不久就下達了召開內廷會議的監國令諭。很快,魏王李泰,蜀王李恪,觀德王、隴右李氏皇族主事、宗正卿李雄、侍中劉洎、秘書監蕭禹、禦史大夫魏征、禮部尚書崔幹、兵部尚書盧承慶、吏部考功司郎中、南方士族主事岑文本就紛紛向太子東宮聚集。

一進入太子東宮,眾臣們就見到大廳的主位之上,赫然坐著大唐皇後——長孫皇後,長孫皇後的身前則分別站著他的兩個兒子——太子承乾和晉王李治。而在長孫皇後的左下手第一個位置赫然坐著麵容白淨、三綹美髯,一團和氣的大唐左仆射、吏部尚書——房玄齡。

看到房玄齡,眾臣們都是一驚,魏王李泰、蜀王李恪一係的官員則都是眉頭一皺,他們想不明白:長孫皇後和太子承乾怎麼把這尊大神請出來了?

房玄齡自幼成名,而且善於識人,善於把握天下大勢。年少時,就曾對他的父親平原郡守房彥謙說道:“如今天下雖然平靜,但是隋朝滅亡卻指日可待。”而當時還是前隋一代聖主隋文帝楊堅之時,房玄齡的推斷比太上皇的軍師、“鬼才”、永安王李孝基的預測還要早上數年,而他得此論斷的理由是“隋文帝晚年猜忌殘暴,濫殺功臣,造成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太子楊廣又心胸狹小,精於算計,可以為陰謀家,卻不可為天子。一旦上位,必不能容人,也不能用人,必將隋朝拖入萬劫不複的境地。”

十八歲時,房玄齡開始出仕,但是他更多的精力卻放在用來結交天下文人名士,二十歲時,已經成為整個天下的文壇領袖,聞名全國。

四十歲時,房玄齡得遇當今天子、大唐皇帝陛下李世民,被李世民引為心腹。房玄齡也將自己結交的、非常有能力的文人名士向李世民推薦。當時,杜如晦僅有二十歲,卻見識非凡,房玄齡十分欣賞,於是便向當時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舉薦道:“殿下如若有心經營四方,則必用此人。”李世民當即采納,重用杜如晦,將房玄齡、杜如晦一起當做自己的左膀右臂。

房玄齡為李世民身邊第一謀士十餘年,直到玄武門之變前,因被太上皇李淵所忌憚,忌憚房玄齡對李世民的襄助太大,而將其貶至東都洛陽。

玄武門之變後,房玄齡出任大唐尚書左仆射、吏部尚書,受封梁國公,封邑一千八百戶,居眾臣之首。

時有李世民的叔公、李世民的堅定支持者、淮安王李神通因封邑隻有五百戶,而向大唐皇帝李世民奏言道:“陛下,我首先響應太上皇太原起兵反隋,後又追隨陛下征討鄭王王世充、夏王竇建德,房玄齡隻是捉刀弄筆之人,憑什麼封邑卻在我之上啊?憑什麼房玄齡是百官之首啊?”

李世民回答道:“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不過這僅僅是自謀擺脫災禍罷了,隨朕征討鄭王王世充、夏王竇建德,叔父又損兵折將,打了敗仗,而房玄齡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絕不會吝嗇,但是不可徇私情而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