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作家蕭伯納有一個關於交換蘋果和交流思想的有名的比喻。他說,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若我們相互交換這個蘋果,那麼,你和我仍然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相互交流這些思想我們就將各有兩種思想。
與初次見麵的人溝通,有助於你擺脫原有視野的束縛,進入一個更自由的思想天地,在一定條件下,還會因質的變化產生出更多的新思想。
那麼什麼是溝通呢?
溝通不僅僅是一個抽象的動詞,而且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主要的行為之一,是為了一個設定的目標,把信息、思想和情感,在個人或間傳遞,並且達成共同協議的過程。一個人從早上起床到晚上上床睡覺,這之間的數十個小時都是在通過各種各樣的事情達到與人溝通的目的,說得通俗一些,溝通就是人與人之間打交道的過程。
21世紀是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作為一個想要在社會上擁有立足之地的人都應當懂得溝通的重要性。在現代社會,相互協作顯得越來越重要,閉關自守、故步自封是沒有出路的。社會如此,個人也如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有這樣的體會:溝通能力強的人能把平平常常的話題講得引人入勝;溝通能力的人即使講的內容非常好,聽起來也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有些建議,溝通能力強的人一說就通過了;而那些溝通能力弱的人卻連訴說的對象都沒有。同樣一件需要與別人商談的事情,不同的人去麵談,結果大相徑庭,有的人不僅達不到5×5的效果,甚至連5 5都做不到。如果成了5-5,那就真應驗了中國那句古話:成事不足,敗事有餘。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從以上種種,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如果你連同陌生人說話都不敢開口,那麼,你還談什麼發展,談什麼提高呢?在美國,曾有人向2000多位老板做過這樣一個問卷調查:“請查閱貴公司最近解雇的三名員工的資料,然後回答:解雇的理由什麼?”結果是,無論什麼地區、無論什麼行業的老板,2/3的答複都是:“他們是因為與別人不能很好地溝通而被解雇的。”某年年底,一家公司為了獎勵員工,製訂了一項香港旅遊計劃。有一個部門分了六個名額,可是八名員工都想去,大家要求再向上級領導申請兩個名額。副經理找到了老總,說:“老總,我們部門八個人都想去香港海南,可隻有六個名額,剩餘的兩個人會有意見,能不能再給兩個名額?”
老總說:“篩選一下不就完了嗎?公司能拿出六個名額就花費不少了,你們怎麼不多為公司考慮?你們呀,就是得寸進尺,不讓你們去旅遊就好了,誰也沒意見。我看這樣吧,你們做部門經理的,姿態高一點,明年再去,這不就解決了嗎?”
副經理灰溜溜地回到辦公室。有人了解了情況,當即知道他失敗的原因是“隻顧表達自己的意誌和願望,忽視了老總的心理反應”。
分析清楚情況,副經理明白了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樹立一個溝通低姿態,站在公司的角度上考慮一下公司的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