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要臉,樹要皮。”所謂的“臉”,就是人的自尊。因此,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特殊需要,在與陌生人接觸的時候,一般應盡量避免觸及對方所忌諱的敏感區,避免使對方當眾出醜。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都有友愛和受人尊重的心理要求。人人都渴望平等,成為家庭和社會中真正的一員。任何抬高和貶低他人的語言和行為,都不利於建立和諧的人際關係。所以,在交際中,懂得搞定陌生人的人往往使用抬高他人的辦法來操縱初次與自己見麵的人。
任何人都希望自己被尊重,大人物如此,小人物亦然,不要以為大人物和平等地位的人對自己有用,就去尊重,小人物可能對自己沒有什麼幫助,就不去尊重,其實,無論什麼樣的人,如果你想讓對方與你從不相識轉而成為朋友,最好的辦法就是尊重對方,讓對方覺得自己很重要。據說,富蘭克林青年時代,在斐拉岱爾斐亞省開一個小小的印刷所。那時,他被選為本雪爾文尼亞議會的書記。但是,困難出現了。在選舉之前,有一位新議員,發表了一篇明顯表示反對他的演說,演說把富蘭克林批評得一文不值。富蘭克林對這位新議員的反對當然很不高興,可是,這個人是一位有身份、有學識教養的紳士,他的聲譽和才能在議院裏很有一些地位。怎麼辦呢?富蘭克林想了一個辦法。他聽說,這個人藏書室裏有幾部很珍貴、很稀罕的書,就寫了一封簡短的信給他,說明想看看這些書,希望他慨然答應借幾天。沒想到這個議員接到信,立刻就把書送來了。大約過了一個星期,富蘭克林就將那些書送去還他,另外附了一封信,熱情地表示了謝意。這樣,當他們下一次在議院裏遇見的時候,他居然跑上前來和富蘭克林握手談話了,而且非常客氣,並且說願意在一切事情上幫忙,於是兩個人成為知己,美好的友誼一直維持到終生。這故事,粗看起來很平常,但細心想想,在富蘭克林的成功上,尊重他人,讓他人覺得自己很重要是不可缺少的因素。
富蘭克林運用這個策略,獲得了成功!這種策略的效力,存在於人類天性中的一種潛意識中。我們應當認真研究為什麼議員對於富蘭克林的鄙視竟會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失?什麼東西在那位議員心中起了作用,使他很快與富蘭克林握手言和並成為摯友?
原來,在這一個小關節裏,富蘭克林無形之中已表示了推崇別人的意思,而自己居於較低的地位。在這種情形下,那位議員儼然是一位施主,而富蘭克林變成一個乞求施舍的人。其結果,便是“使別人感到自己地位的優勝和重要”。簡單說起來,這個策略,對於初次與人相識,而又渴求別人對自己有所幫助的人來說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一語搞定陌生人
尊重是獲得對方好感的前提,這樣,你既可以獲得對方的尊重,也增加了使對方信服的資本,可以說是一舉兩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