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劍劍意之妙,妙不可言。
尋常所謂神通變化者,大抵是擬諸外象,效諸五行,搬運地火水風。
而軒轅懷這一劍,卻是似真非真,似幻非幻,明明其呈現有形,但是卻並不與世間已存之物有半分相似。較之水墨畫卷肆意鋪灑的境界,又高出了一籌。
這一回,劍意流動至極盛,“軒轅懷”三字銘文卻並未顯現;但是其雖未顯現,但凡身受此劍之人,卻自然而然就知道這是誰的手筆。
非止是上善利根之人能夠看透。就算是根器駑鈍者,亦能輕而易舉道斷本來。
奇怪的是,麵對如此劍勢,禦孤乘卻並未出手抵擋。
他感受到了,這一劍對他並無威脅。
果然,劍意積蓄,流動至禦孤乘麵前三尺之外,便止勢凝形,凝成一道鏡麵,當中玄霜流轉,意象溟濛不定。
方才軒轅懷與禦孤乘的這一番對話,並非無由。
唯有先點明因果,消解了禦孤乘心中敵意,其才能敞開心室,觀照這一劍的真正的高明處。
禦孤乘雙瞳之中,光彩流動。
無限妙意,異彩紛呈,在他心中浮泛流行。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
修行之道,肉身為渡河之筏,渡之即棄;此道理高明之士所共知。
但是在真正修行路途之中,此身之所主,精魂之所寄,又豈能輕易看輕?圍繞本身的鍛煉、經營,早已和一身道術神通緊密相關,不可須臾離也。
看似矛盾,似乎口惠而實不至,虛張高論。但是訴諸實際,卻又不得不然。
當今之世,金丹境上便可修得“神通”。
但是在巫道秘地,一座古樹之上,卻銘刻著一段離奇的傳。
據在不知多少紀元生滅之前,所謂“神通”,隻屬於道行高深到不可思議的偉大存在。此等存在,考其形容譬喻之言,就算如今的道境大能,亦未能夠與之相媲美。
而神通之數,更不若今日之枝幹彌漫,無窮無盡。曲指而數,不過六數。
觀盡世間上下遠近、形形色色、萬有空障,覺悟不迷,號稱為“眼通”。
以音聲聽生靈悲喜苦樂,因果善惡,大道妙理之流行,號稱為“耳通”。
能知眾生心意起伏,智識變化,所思所動,一粒塵埃知三世界,一感而通,號稱為“他心通”。
能知過去未來,六道眾生,一世、二世、三世乃至百千萬世宿命及所作之事,號稱為“宿命通”。
自由無礙,隨心所欲;能大能,能升能隱,繁殊之間演化無窮,號稱為“神足通”。
永去煩惱,斷盡疑惑,自主其心而長明不滅,遠離顛倒夢想,號稱為“漏盡通”。
除此六法之外,別無神通之名。
後不知多少紀元之後,周萬界由混沌轉為清微,此六神通以應時而變。六者合一,稱為一粒種子。最終於一處神虛妙界長成樹木,各自結數十百千果,演化萬法。
這一樁故事,禦孤乘從來隻當是譎怪之談而已,並未放在心上。
但是此刻,觀得軒轅懷之劍,卻令其生出了許多感悟和啟發。
故事之中的六大“神通”,與當今之世金丹修士便可修習的“神通”相比,絕不隻是威力大、等階高下之別。
另有一重差別,不易發現。
當今之世所謂“神通”,不脫於金、木、水、火、土、風、雷、草、木之運用。哪怕是近道境以後之甚深法門,也不例外。
而故事流傳之中的六大“神通”,卻都是本心直指,不落形跡。
禦孤乘初次接觸這一故事時,亦目眩於所謂六大“神通”的氣象之大,格調之高,並未注意到這一重具體的差別。唯有此刻見到軒轅懷一劍風采,才將其敏銳捕捉到。
劍道唯識,劍術唯心。
劍道唯識,劍術唯心。
八字真義,似乎從中可以管窺一二?
閉關苦吟之時,禦孤乘雖然得了這八字,但是這更近似於一種靈光一現的直覺。對於其中精妙意蘊,卻並未有具體的掌握。到了此時這一瞬,方才有一絲絲落到了實處。
他悟到了。
今日軒轅懷的到來,固然令禦孤乘、席樂榮等四人既有識念受到衝擊,乃至一絲震動。
但是到了此時,禦孤乘心中古井不波;心意映照,並非震動;而是感動。
他的認識,瞬間精進了一層。
原來,真正的高明之道,恰恰與直覺常理相悖。
凡修道之人,皆講究均衡二字。
陰陽之均衡,虛實之均衡,內外之均衡,人我之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