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七日之戀 第一章 初登鹿島(1 / 2)

鹿島的客運港口不大,隻夠停下兩三艘客船就顯得擁擠。

我和趙博每人背著個大旅行包,擠在成群的遊客中緩慢的走出船艙,深深吸了幾口外麵的空氣,以緩解船艙裏混著汗液和柴油味道所帶來的憋悶感覺。

船埠上懶懶的站著幾個人,看樣子應該是原駐的島民或是碼頭的工作人員,冷冷的注視著這一群大包小裹的遊客,麵無表情,這是鹿島給我的第一眼印象,說實話,不怎麼好。

離開碼頭需要乘坐專門的接送大巴車,看著湧動的人群爭先恐後的擠在大巴車門邊人頭攢動,趙博嘀咕了一句當下比較流行的話:“旅遊,就是換了個地方繼續看人”。

我倆排到了第四輛車,放好行李,找了最後一排靠窗的位置坐下。

還好大部分遊客都已經奮不顧身的把前三輛車塞成了罐頭,所以我們坐在這裏倒也不顯擁擠,甚至還有一些的空座。

二十一世紀的人們,一生都是在無休止地擁擠和排隊中度過的,從出生開始,需要排隊搶病房,上學,需要排隊挑學校;上班,需要排隊等分配;出門,需要排隊上車;結婚,需要排隊定酒宴;甚至到了去世那一天,定個告別廳都得排隊。

人實在太多了,而機會資源很有限,使得很多現代人人開始慢慢習慣於在人多的場合奮力爭搶,絕不退讓唯恐失去了機會,便宜了別人,卻不知有時適當的謙讓反而會柳暗花明。

這兩年在振興汽車產業的大背景下,許多汽車開始走入普通家庭,尤其是新興的年輕中產階層。

而在滿大街日漸增多的汽車洪流中,一種年輕的車貼文化開始悄然興起,記得在每輛汽車尾部貼的花花綠綠的各種圖案和警語中,看的最多的一句就是:“走別人的路,讓別人無路可走”,還真是很順應眼前的情景。

現在的我準確的來說,還不算有車一族,至少目前還沒有可供我自由支配的汽車,所以不是很能理解這種所謂的車貼文化。

公司倒是有兩台車,一台是新的雅閣,是公司的臉麵,所有人跑一些拿得上台麵的業務都會用它。另一台是我在二手車市淘的半新捷達,車況還算不錯。

處於創業階段的公司雖然隻有10多個人,其中一半還是內勤人員,可兩台車依舊遠遠不能滿足每天大量的業務需求,所以這兩台車自從進到公司就幾乎很少在我手裏出現過,以至於我這堂堂的公司創始人總經理在出門時還是經常需要打車。

坐在旁邊的趙博也是我淘來的,隻是淘的地點改在了人才市場。

第一次見麵趙博給我的印象是聰明、形象不錯,健談而極有親和力,有點自來熟。雖然畢業的學校和專業有那麼點拿不出手,卻出奇的符合我的要求——形象和親和力非常適合業務拓展,而他那二流大學的一紙文憑也能讓我在薪資方麵省下不少money。

趙博似乎也著急想擺脫大學畢業即是失業的窘境,於是我們一拍即合,迅速簽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