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順其自然,爭其必然
平靜的外表下,擁有一顆平靜的心,才能讓人生之路走得更遠、更好。
有一個和尚在寺院裏修禪,時日一長,就生了焦躁之心,於是對師父說:“師父,我決定去雲遊四方,提高自己的修為。”
師父看了看他說:“我看你長進很大,隻要繼續在這個寺院中潛修便可精進,又何必去雲遊?”
和尚說:“諸位師兄、師弟都比我有慧根,我看他們都已經到達了一定境界,隻有我跟不上他們的禪修,想來我可能不適合待在這寺院中。”
師父對他說:“人與人有別,他們修他們的禪,你悟你的法,這二者又有什麼關係呢?”
和尚說:“他們修禪,就像駿馬,一日千裏;而弟子卻如駑馬,即使拚盡全力,也不及他們十之一二。”
師父大笑說:“駿馬有駿馬的優勢,駑馬有駑馬的特長,各人有各人的緣法,你越是計較,越是阻礙自己的修為。我們參禪是為了悟萬物緣法,你為此煩惱,又怎能參禪呢?!”
駿馬和駑馬都有自己的優勢,太過在意自己與他人的差距,就是給自己徒增煩惱。有時候一點小糊塗不一定是壞事,笨一點兒又何妨?同樣在努力,同樣在做事,要在意的是自己做到的,而不是他人做到的,眼睛裏隻有他人,哪裏還能看見自己呢?
計較越多就會失去越多,因為人們計較的常常是一些小事,計較生活中的小事,會落下心胸狹窄、氣量不夠的名聲;計較事業上的小事,就容易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耽誤正事;計較感情上的小事,就會以偏概全,對他人產生偏見,影響兩個人之間的關係。比較下來,就會發現得到的不過是一肚子怨氣,失去的卻是名聲、機會、感情,小事耽誤大事,由此看來,計較不如比較。就像故事中的和尚,哀歎自己無能或者忌妒其他修行者的修為境界都於事無補,不如自己專心悟道,古語雲“駑馬十駕,功在不舍”,花更多的時間達成別人用很少的時間就可以達成的事,其實並不丟臉。天資有差距,過程自然會有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想要計較的時候不如先比較,看看那些自己沒有的東西,而後努力去爭取得到,自然就不會再計較。不計較是豁達,縮短差距是積極的體現,一個豁達而積極的人,又有什麼事做不成呢?
經濟危機到來的時候,史密斯先生焦頭爛額,他的工廠出現了資金問題,如果不想倒閉,隻能盡快裁員。史密斯先生大筆一揮,半數員工被解雇了。
史密斯先生性格上有些暴躁,平日動輒即對員工訓斥,被裁的員工無不對他咬牙切齒,甚至有人和他當麵爭吵起來。隻有一個人沒有對他橫眉冷對,這個人便是清潔工人傑克。
當眾人都已離開工廠,傑克卻獨自一人擦拭著機器上的機油,史密斯先生看到這一幕,奇怪地問:“你已經被解雇了,為什麼還要留在這裏幹活?”
“解聘書明天才生效,今天我仍是這裏的員工,所以必須完成今天的工作。”傑克平靜地說。
“我平日經常對你發脾氣,你難道不生氣嗎?”史密斯先生問。
“先生,您是我的老板,給了我工作,我必須尊重您。”傑克回答。
半年後,史密斯先生的工廠狀況有所好轉,傑克收到工廠的聘書,邀請他回去工作。而半年前和他一起被辭退的員工們則沒有得到這樣的機會,依然在為找工作而煩惱。
人與人的相處常常存在著計較。今天你得罪了我,明天我記恨了你,就像數念珠一樣沒有盡頭。與其如此煎熬,不如豁達一點兒,就像故事中的傑克,記得老板的好,便不會在老板有難的時候落井下石,當然相應地也會得到老板的尊重與扶助。
現實生活中,利害衝突不斷,我們置身其中,有時深受其累。這個時候隻能告訴自己不要計較太多,不要讓自己徒增煩惱。唯有如此才能做到遊刃有餘,不被人事所累。不計較,既代表了一個人的大智慧,又象征著一個人開闊的心胸。
麵對利害與衝突,對事不對人便是一種智慧。豁達的人並非任由他人打壓,他們能與他人保持友好的關係,知道對事不對人的道理。在一件事上,每個人都有不得已,該理論的時候就理論,不能讓步的時候寸步不退;但當這件事結束之後,互相理論的人仍然可以做朋友,如果欣賞彼此的為人與品性,那麼就可以在其他方麵通力合作、親密無間。不必為那些瑣碎的小事而煩惱,你計較得越少,收獲得就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