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之戰的關鍵在於能不能守得住萊州,此地為交通樞紐,一旦落入日本人手中便可以將山東守軍分割包圍,通過陸路分別打擊,反過來如果守住萊州,日本人就隻能龜縮於青島至煙台一線,看似獲得極大好處,卻隻有等著援軍到來被趕入大海的命運。
這說的是戰場上的關鍵,其後的關竅卻不僅僅如此,誰都知道總統背後是秦家的幾十萬軍馬,總統給秦家提供政治上的支持,原本是雙贏的事情,偏偏總統夫人是前朝魏宰相的嫡孫女,總掛念當年魏家權傾天下時的風光,不時出來搶搶權,惹惹風波。幾年來光是各種明目的亂黨就清理了不下四五次,次次都是政府機構大換血,還不時把手伸到軍中來,秦光愷是老式軍人,對政治極為冷淡,到了四公子秦江羽翼漸豐,便露出不以為然來,後來幾次亂黨清算,別的他不管,他的新軍裏麵就一個人也不許動。魏夫人幾次提出要軍政一家,要把軍權回歸政府,他隻當耳邊風,議會上有魏家背景的代表一提民主和三權鼎立,要討論司法權和行政權和軍隊權力的事情,秦四公子就是一笑,也不多說,既然要民主,那就投票吧,議會裏麵的代表本來就是代表各派別的利益,這些利益的根本就是秦家守住這半壁大好江山,希望就是能夠吞並西北王絡軍和西南劉胡子的勢力,達到全國統一。魏夫人的提議這幾年是雷聲越來越大,雨點越來越小,明眼人更看到,魏家依賴的氏族根本也在發生著動搖。
沒有錢勢哪裏來的軍隊?氏族掌軍權,各地都是如此。原本軍隊中的軍官沒有漢方的出身就是個營長也是難以當上,而進入漢方,必須地方議員推薦,國家中央機構考核,這層層關卡非氏族子弟,顯貴人家恐怕難以進入。亂世以軍為貴,誰都希望把孩子送進軍隊,一時間部隊裏麵都是這麼些公子少爺,拉幫結派是本事,打仗的時候一昧頑勇倒還罷了,怕的是潰敗的時候連個擔責任的都找不到。便是此時秦家異軍突起,他們本來是前朝沒落貴族,亂世之中拉了杆子自保,先總統慧眼識英才,收入麾下參加過幾次平定叛亂和反擊侵略,幾十年來累計軍功威望,漸漸坐到了第一勢力的位置上,說來秦家能打仗一是秦光愷本人有心機有本事,二來他部隊的根本與別不同,他早年拉的部隊成分駁雜,幾十年作戰下來,大浪淘沙,跟隨他的心腹兄弟竟然還是那批拉杆子上山的山大王,隻要秦光愷一聲令下,都是敢拚命的好漢,自然和別人的軍馬不同。他屬下的軍官和別人不一樣,自然在對待這軍中氏族地位的方麵也和別人不同。
總統夫人是中原氏族勢力的代表,漢方就是她老太爺親自督辦成立的,魏老爺子早年留學日本,魏夫人更是在日本受教育長大,是不折不扣的親日派,在漢方推崇的是完完全全的日式軍事教育。在這方麵與保守的秦家格格不入,即使是在國外長大事事洋派的秦四公子對她的做派也很不以為然。傳說當年他依傳統進入漢方讀書,就曾經在晚宴上指著日本教官的鼻子譏諷,你們不過學了中華文明的皮毛,西方文化的表象就在這裏為人師表,難道不覺得光屁股推碾子,轉著圈丟人?差點沒把那教官氣背過去,此後他連升三級,早早就從漢方畢業到歐洲留學去了,畢業後他成立新軍,又在山東辦了遺屬學校,所謂遺屬學校,原則上招收的是軍隊遺屬子弟,隻要滿了十歲,皆可免費入學。此外就是軍隊中優秀的士兵可以經保送,在學校中學習軍事。也充當學童的教官,畢業後根據情況予以提拔。這類學校以山東為例,在全國處處紮根,根本走的是西方軍校的建製,教官也多為西洋人,他為人西洋做派甚重,卻在各個學校大門上都鏤上精忠報國幾個大字,國家羸弱,青年又多年報國無門,熟悉他為人的覺得好笑,卻多有愛國青年慕名而來。隨著新軍勢大,很多學校漸漸就演變成學生軍的訓練營,學生素質高,教官也誌向明確,自然效率極高,以致於秦江手下的六個新軍師成為國內戰鬥力最強的部隊,秦家的風頭也是越來越勁,所謂非漢方不可用在新軍中已是一句空話,也漸漸在動搖著其他部隊的根本。遺屬學校的畢業學生開始漸漸滲入了其他部隊之中,漸漸成為作戰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