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是一種人們在生活、工作、社交等場合中試圖隱藏某種情感時而做出的無意識、短暫的麵部表情。當人們在表達某種思想或心情時,這些表情會一閃而過,有時還會表達出與內心活動相反的情緒。這其實就是一種微表情的展示和交流。人可貌相,通過微表情的細致觀察和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精神生活和內心玄機。
眼神:麵部微表情的點睛之筆
經典導讀
有人說,眼睛是心靈之窗,心靈是眼睛之源。一個人的眼睛是人體中無法掩蓋情感的焦點,一個人的情緒很多時候都會反映在這個人的眼睛裏,哪怕隻是一瞬間的眼神,所以,觀察一個人的眼神,也即眼睛的微表情,可以知道這個人的心理變化。同樣的,我們在與人交談時,要敢於和善於同他人的目光進行接觸與對視,這是一種禮貌,更重要的是眼睛能說話,眼睛可以告訴你,他那些不想說、不屑說或不敢說的真心話。
微表情課堂
一個人的眼睛是人體中無法掩蓋的情感焦點和情緒中心。黑格爾曾說,靈魂集中在眼睛裏。孟子認為,觀察人的眼睛,可以知道人的善惡。他說:“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這說明,人的心底是善是惡,是喜是悲,都能從無法掩蓋的眼神裏顯示出來,這就是眼睛微表情的作用。
1.轉動的眼球會說話
經過大量實驗發現,眼球自然轉動的人心胸比較坦蕩,這是他們對自己充滿希望的表現,又因為他們的行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所以本來就非常自然的眼睛顯得更加清澈、幹淨、無辜。除此之外,還說明他們非常信賴別人,而且可以將這種信賴進行到底。
通常情況下,眼球常常左右轉動的人內心缺乏安全感,他們的生活往往處於不安的狀態之中。這些人常常對於自己的言語以及行為缺乏信心,他們習慣於自欺欺人,嚴重者甚至有有可能患上被傷害幻想症。
有的時候,如果一個人的眼睛總是不規則亂轉,這常常會讓人們覺得這是個不正經、不可信或心懷歹意的人。其實這不隻是一種感覺,事實證明,有這種微表情的人可能正在心中盤算著惡作劇而使他人上當,甚至可能正準備著設下圈套來利用別人、陷害別人。那些在談話時使自己的視線盡量避免與對方接觸的人,大多是心懷鬼胎,不安好心,或者行為舉止有悖於道德。
另外,人們在談話的時候,發現對方總是把視線投到上方,或是凝注於一些其他的身外之物時,這已經表示對方對談話內容絲毫不感興趣,不過是由於不願太失禮貌而不得不敷衍而已。但是,在談話過程中,如果對方突然把被別處吸引的目光集中到說話人的眼神之上,可能此時此刻說話人的話引起了對方的關注和重視,然而,如果對方一直保持這種姿態的話,這就說明他的心裏已經產生了成見,根本就不認可說話人的談話內容。
在人們交談的時候,如果對方突然向上翻弄眼珠並且用怪異的目光盯著說話人,或者突然用銳利的目光盯著說話人,這表示他對於說話人的話表示懷疑,他希望可以從說話人的情緒反應中證實話語的可信度。
在現代社會中,還有一些性格上有些未知缺陷的人,他們習慣於斜眼看人或是用餘光掃視,一般說來,這樣的人都是嫌貧愛富、斤斤計較之人,或是居心叵測、心存鄙視之人,這些內心活動可以在他們的目光中暴露無遺。
從上述介紹可以得知,眼球的運動也是具有豐富內涵的。如果你想要通過關注別人的眼睛來獲得一些有用的信息,那麼就從對方的眼球運動入手吧。
2.變化的瞳孔會說話
人們瞳孔的大小,除了隨光線的強弱變化外,還與內心深處的心理狀態密切相關。當一個人看到感興趣的東西時,瞳孔的變化會非常明顯。這是因為瞳孔的開合是由植物神經控製的,不能進行掩飾。因此,眼睛瞳孔的變化在無意識中就暴露了一個人的內心意識和想法。因此,當我們在與他人談話時,要學會仔細觀察一個人瞳孔的變化,這樣就可以很精確地明白對方的心理導向和變化。
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海茲曾經觀察到一個現象:讀書入迷的人和對某些事物感到濃烈興趣的人,他們的瞳孔都會不同程度地放大,於是他就大膽作出了假設:眼神與心理存在著密切的聯係。為了證明自己的假設,海茲就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海茲把嬰兒、嬰兒的母親、男子的裸照、女子的裸照、風景幻燈片分別發給參加實驗的人看,然後開始記錄他們瞳孔的變化。
結果是:接受測試的人裏邊,男女在看到異性的裸照時瞳孔都會明顯地放大,比平常放大了20%;在看到“嬰兒”、“嬰兒的母親”時,全體女性和有孩子的男性瞳孔會明顯地放大;看到風景照的時候,男女的反應都很小,瞳孔的變化也幾乎沒有。
上麵的試驗說明,瞳孔既可以擴張也可以收縮,它的變化代表了不同的含義:當人們進行親密交談或者談興正濃的時候,瞳孔就會擴張。當人們走神或者對正在談的話題不感興趣的時候,瞳孔就會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