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7章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2)(1 / 3)

人生一世都會追求成功,成就自己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那種毫無保留地付出,而不是自私地占有。有人說:“愈是想占有的人,愈是最貧窮;愈是布施出來的人,愈是最富有。”可見貧窮與富有的區別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而是一種做人的境界。懂得幸福的人會懂得與人分享,那樣的人是富有的人。

取得之前做什麼

很久以前有個禪師叫做智舜,他平常很喜歡在山林中一邊感受自然,一邊打坐參禪。

一天,智舜禪師像往常一樣來到林中,碰巧看見一個獵人在打獵。他看見獵人射出了兩隻竹箭後,就有一隻野雞倒在地上。野雞雖然被獵人射中了,但卻並沒有死,它撲騰了幾之後,正好來到了禪師腳下。

智舜禪師看到這樣的情況,就用自己的袖口蓋住野雞,他想用這種辦法瞞過獵人。但是獵人早就發現野雞逃向了禪師,然後走到禪師麵前索要自己的獵物。

智舜禪師感覺野雞可憐,並沒有把它還給獵人,而是對獵人說:“世間的萬物都是有靈性的,野雞也是一條生命,你現在如果放他一條生路,也算是為自己積下一點功德。”

獵人執迷不悟,根本聽不進禪師的解釋,他還是不斷地向禪師索要野雞。智舜禪師看他如此執著,隻好拿出自己的戒刀。獵人看見禪師的行為嚇得目瞪口呆,他以為禪師要為了一隻野雞與他搏鬥。但是令獵人感到意外的是,禪師不但沒有攻擊他,反而用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智舜禪師將自己那帶著體溫、血淋淋的耳朵遞給了獵人,獵人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呆呆地站在一邊。而禪師隻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我想我的耳朵應該能換回野雞的性命。”

舍得是中國古人常講的一句話,人們常說有舍必有得。其實生活就是如此,在想要得到什麼的時候,必然會有相應的複出,這體現的不僅僅是一種公平,而且還有一種人生的追求。如果有人想隻取不舍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在取之前懂得付出,必然會得到更多的回報,不計較的人更懂得生活的真諦。

張學良雖然出身行伍,但也算得上是一個風雅之士,他喜歡鑒賞和收集古書畫。當時清代畫家石濤的畫作很流行,不少人都以收集到他的畫作為一種能力的體現。張學良也花了不少的錢財和心思去買石濤的作品,然而後來經過專家的鑒定,這些畫作全部都是畫壇新秀張大千仿製的,並非石濤的真跡。

事情發生之後,張大千也聽到了風聲,他的心中難免有些害怕。張大千沒有想到自己的仿畫會被張學良買走,而且還把他蒙蔽了,張大千擔心張學良對此事耿耿於懷,會對自己做出不利的事情。就在張大千感到惴惴不安的時候,張學良派人送來了一張請帖。

原來張學良得知自己手中的石濤畫作是張大千仿製的時候,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很欣賞這位仿畫高手,他想要結識張大千,恰好趕上家中舉辦宴會,於是邀請張大千到家中赴宴。

張大千對張學良想結識自己的事情一無所知,他戰戰兢兢地接過請帖。等到宴會的當天,張大千做好了張學良會給他難堪的心理準備,然而直到宴會結束,張學良對自己買到了仿畫一事隻字未提。就在宴會接近尾聲的時候,張學良才向出席宴會的各界名流介紹說:“感謝各位蒞臨鄙人所辦的宴會,大家的到來讓我感到十分高興。今天在這裏我要隆重地向大家介紹一位畫壇新秀,他就是石濤畫作的仿製專家,張大千先生。先生仿製石濤的畫作我也有收藏,他的製作精良是很少見的。”

張大千看著張學良感到非常驚訝。他不但沒有被張學良怪罪,反而經張學良引薦,認識了不少達官顯貴,從此名聲大振。張大千很佩服張學良廣闊的胸襟,於是便與他成了好友。

此後,張學良與張大千的友誼越來越深厚,張學良仰慕張大千的才華,而張大千佩服張學良的為人豁達和氣度宏偉。

後來,張大千離開中國去了巴西,他回來省親時還特別去拜訪了張學良。兩位多年不見的好友見麵激動不已,談話間張大千還道出了一樁往事。